方法如路標。
軟體架構的5中視圖包括:邏輯架構、開發架構、運行架構、物理架構、資料架構。
邏輯架構:關注功能。不僅包括使用者可見的功能,也包括一些基礎模組以及輔助模組。
開發架構:關注程式包,不僅包括要編寫的程式,還包括可以直接使用的第三方SDK或者現成的架構、類庫以及開發的系統將運行於其上的系統軟體或者中介軟體。
運行架構:關注進程、線程、對象等運行時概念,以及相關的並發、同步、通訊等問題。
物理架構:關注‘目標程式及其依賴的運行庫和系統軟體’最終如何安裝或部署到物理機器,以及如何部署機器和網路來配合軟體系統的可靠性、延展性等要求。
資料架構:關注持久化資料的儲存方案,不僅包括實體及其實體關聯的資料存放區格式,還包括資料傳遞、資料複製和資料同步等策略。
運行架構和開發架構的關係:開發架構一般偏重於程式包在編譯時間期的靜態依賴關係,而這些程式運行起來後會表現為對象、線程、進程,運行架構比較關注這些運行時單元的互動問題。
物理結構和運行架構的關係:運行架構特別關注目標程式的動態執行情況,而物理架構重視目標程式的靜態位置問題;物理架構還要考慮軟體系統和包括硬體在內的整個IT系統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的。
資料架構和物理架構的關係:對於很多整合系統,資料需要在不同系統之間的傳遞、複製和暫存,這往往要涉及到不同的物理機器。
五種架構視圖的關注點各有側重。邏輯架構側重功能需求;開發架構側重開發期間品質屬性;運行架構側重運行期品質屬性;物理架構側重安裝和部署需求;資料架構側重資料需求。
兩個問題:
1.
多個架構視圖之間的同步問題
不同的軟體架構視圖之間不是獨立的,它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一個軟體系統的特性,所以之友它們合在一起時,才是一個完整的軟體系統,所以需要保持各個視圖之間是相互解釋的,而不是相互矛盾的。
2.
架構視圖的數量問題
忌諱為了架構而架構,不是所有類型的軟體系統都需要所有的5個視圖。例如對於不涉及到資料存放區的系統,那麼是不需要資料架構的;對於單機版的系統,不涉及到分布式的需求,那麼物理架構相對來說也比較簡單。
參考文獻
《軟體架構設計》 溫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