擷取目前時間 DateTime dt = DateTime.Now;
轉化成字串 DateTime dt = DateTime.Now;
string str = dt.ToString(); //這是最直接的轉化方法
string str2 = dt.ToString("yyyy-MM-dd HH:mm:ss"); //yyyy、mm、dd 是格式模式,大小寫敏感
DateTime 的 ToString 的格式模式大小寫敏感,請注意大小寫,各模式之間可以互相組合,常見的模式如下: yyyy 年,四位元表示。
yy 年,兩位元表示。 MM 月,小於 10 時,有前置字元為零。
M 月,小於 10 時,沒有前置字元為零。 dd 日,小於 10 時,有前置字元為零。
d 日,小於 10 時,沒有前置字元為零。 HH 時(24 小時制),小於 10 時,有前置字元為零。
H 時(24 小時制),小於 10 時,沒有前置字元為零。 hh 時(12 小時制),小於 10 時,有前置字元為零。
h 時(12 小時制),小於 10 時,沒有前置字元為零。 mm 分。小於 10 時,有前置字元為零。
m 分。小於 10 時,沒有前置字元為零。 ss 秒。小於 10 時,有前置字元為零。
s 秒。小於 10 時,沒有前置字元為零。
擷取年、月、日、時、分、秒等 DateTime dt = DateTime.Now;
int y = dt.Year; //年
int m = dt.Month; //月
int d = dt.Day; //日,注意是 Day,不是 Date
int h = dt.Hour; //時
int n = dt.Minute; //分
int s = dt.Second; //秒
int ms = dt.Millisecond; //毫秒
long t = dt.Ticks; //一個數字,用於表示該時間,注意類型為 long
時間比較 DateTime dt1 = DateTime.Now;
DateTime dt2 = dt1.AddYears(3);
int ct1 = dt1. CompareTo(dt2); //dt1 早於 dt2,返回 -1
int ct2 = dt2. CompareTo(dt1); //dt2 晚於 dt1,返回 1
int ct3 = dt2. CompareTo(dt2); //dt2 與 dt2 相等,返回 0
DateTime dt1 = DateTime.Now;
DateTime dt2 = dt1.AddYears(3);
bool b = dt1. Equals(dt2); //dt1 與 dt2 不相等,返回 false
時間加減 DateTime dt = DateTime.Now;
dt = dt.AddYears(1); //加 1 年
dt = dt.AddMonths(-1); //減 1 月
dt = dt.AddDays(13); //加 13 日
dt = dt.AddHours(1); //時
dt = dt.AddMinutes(1); //分
dt = dt.AddSeconds(1); //秒
dt = dt.AddMilliseconds(1); //毫秒
dt = dt.AddTicks(1); //Ticket,用數字表示目前時間
參數為正,表示加;參數為負,表示減。注意拼字。函數應該返回一個值,比如是:dt = dt.AddYears(1),而不是:dt.AddYears(1)。
還有一個方法是 Add,其文法為: DateTime DateTime.Add(TimeSpan ValueType);
關於 TimeSpan,請繼續閱覽本文。
時間減運算
前面的時間加減是對一個時間進行加減,這裡是對兩個時間進行減運算(用 -),返回的結果類型為 TimeSpan。 DateTime dt1 = DateTime.Now;
DateTime dt2 = dt1.AddDays(3);
TimeSpan ts = dt1 - dt2;
TimeSpan 的屬性 Days、Hours、Minutes、Seconds、Milliseconds、Tickets,分別返回相差的天數、時數、分數、秒數、毫秒數、Tickets。有正負之分。
TimsSpan 的屬性 TotalDays、TotalHours、TotalMinutes、TotalSeconds、TotalMilliseconds,分別返回以天、時、分、秒、毫秒為單位的相差值。有正負之分。
比如:dt1 比 dt2 早整整 3 天,按上述程式,則:
Days 為 -3,Hours 為 0;
TotalDays 為 -3,TotalHours 為 -72(3 天為 72 小時)。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dudu837/archive/2009/04/28/1445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