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電腦網路概述中的重要概念
*1、網際網路的所有標準都是以RFC(Request For Comments)的形式在網際網路上發表的,它是網際網路協會(ISOC)下面的網際網路工程部IETF發行的工作檔案
*2、網際網路邊緣部分: 由所有串連在網際網路上的主機群組成的,這部分是使用者直接使用的。
2.1、在網路邊緣的端系統之間的通訊方式分為:C/S,P2P。
*3、網際網路的核心部分:由大量網路和串連這些網路的路由器組成的,這部分是為邊緣部分提供服務的(提供連通性和交換)
3.1、在核心部分中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而路由器是實現封包交換的關鍵構件,其任務是轉寄收到的分組,特點是儲存轉寄。這是網路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3.2、交換的概念:按照某種方式動態地分配傳輸線路的資源
3.3.1、雖然在路由器中使用的是封包交換,但不得不提的是它是由電路交換原來演變來的。交換過程是:建立串連(開始佔用通訊資源)——通話(一直佔用通訊資源)——釋放串連(歸還通訊資源),它的缺點是,利用率在大部分情況下都很低。
3.3.2、因為,在電腦網路中,發送資料,是需要經過從應用程式層到物理層之間7層的加工處理,並且需要先建立串連。如果一次發送的資料大,並且傳送的時間比建立串連的時間大很多,那麼通道的利用率就比較高,其餘情況,則利用率都很低,實際情況中利用率一般為1%~10%。而報文交換和封包交換就沒有建立串連的過程,他們不需要預先分配傳輸寬頻。並且封包交換是把報文再次進行切割成包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在發送時延,處理時延,傳播時延,排隊時延的總和都比報文交換要短。此外,還有一點是,每個分組的交換是近似並行的,意思是在你將第一次分組發送出去後,就可以發送第二個分組(這個分組不管是否與第一個分組同屬於一個報文),而第一個分組很大可能還在通往目的地的路上,這就區別於電路交換的資源總是佔有。封包交換由於資料小,分組多,更加趨近於並行狀態,通道的空閑時段就小,效率就越高。
3.3.3、封包交換的過程:路由器收到一個分組,先暫時儲存一下,尋找轉寄表(表內的Ip是以地區來劃分的),如果目的ip屬於某個地區,就選擇相對應的路由。由於每個分組的轉寄是獨立的,所以,分組之間的轉寄路徑就可以是不一樣的。轉寄的分組比較多的時候,就可以在一個路由節點,分發分組給不同的下一個路由,達到並發執行的效果。而目的方,只需要在接收完一個完整的報文後,開始調整排序組合即可。
3.3.4、短分組的儲存介質是路由器的儲存空間(記憶體)
3.3.5、封包交換的特點:
1、在分組傳輸的過程中動態分配傳輸寬頻,對通訊鏈路是逐段佔用。
2、每一個分組可以獨立選擇轉寄路由
3、不需要串連就可以發送分組
4、可靠,儲存轉寄(不會因為某一條鏈路發生問題而導致無法傳輸,因為拓撲結構的網際網路總是有多條鏈路可達一個目的地)
*4、兩個程式之間的通訊,或者兩個主機之間的通訊,其實究其本質都是進程之間的通訊。
*5、分組(包)是在網際網路中傳送的資料單元
*6、報文是二進位的,也就意味這OSI體系中,所有操作都是位元流的操作
*7、電腦儲存中,都是以Byte位元組作為最小單位,而電腦網路傳輸中是以bit位作為最小單位,而且,電腦儲存中K= 2^10,M=2^20,G=2^30,,電腦網路傳輸中K=10^3,M=10^6,G=10^9。所以在計算下載數度時就有近乎八倍的關係:頻寬單位MBps,下載流量單位:MBps,這兩個M是不一樣的
*8、一般的頻寬測速系統測速都是算資料的淨荷(不加包的首部,握手資訊)
*9、流量是下載資料和上傳資料的總和
*10、廣域網路是網際網路的核心部分
*11、接入網不屬於網際網路的核心部分,也不屬於網際網路的邊緣部分。例如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就是一個接入網,是網際網路邊緣與核心部分的串連橋樑
*12、時延:
發送時延=資料幀長度(b)/發送速率(bps)
傳播時延=通道長度(m')/電磁波在通道上的傳播速度(mps)
處理時延:分析首部,提取資料部分,進行差錯檢驗,尋找適當的路由
排隊時延:在進過路由器時,由於大量包導致的隊列等待時間
*13、資料發送器:網路介面卡
*14、鍵盤上鍵入一個字元就是1個位元組,8位(當然,不同編碼有不同的說法,這裡指鍵盤輸入),半形符號都是一個字元,全交符號為兩個字元,例如漢字
*15、頻寬就是一次在鏈路上能傳輸多大的資料
*16、通道利用率:D(網路當前時延)=D0(網路空閑時延)/(1-U(網路利用率))
*17、OSI/RM模型是ISO提出的
*18、應用程式層:通過應用進程間的互動來完成特定網路應用,比如HTTP ,SMTP ,FTP ,DNS ,TFTP ,TELNET ,WWW ,IMAP, MIME ,DHCP,,SNMP 協議。這樣層乾的事其實就是告訴接收者(加首部),要如何解析收到的資料內容,這些雙方約定的解析格式就是協議
18.1、應用程式層的互動資料單元稱為報文(由所要傳輸的內容的總大小通過規定的報文大小,切割而來的)
*19、運輸層:負責像兩個主機中進程之間的通訊提供通用的Data Transmission Service。這次所做的其實就是確定傳輸的方法,然後對資料進行相對應的加工進首部
19.1、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其傳輸單位為報文段(是由報文再經過一定的大小切割而來)
19.2、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傳輸單位為資料報(等同於報文,只是不同層的不同叫法)
*20、網路層:1、負責把運輸層產生的報文段或者資料包分裝成分組或包。2、選擇合適的路由
20.1、網際網路的網路層使用的是IP(Internet Protocol)
*21、資料連結層:負責將網路層傳下來的分組或者包進行編號,因為,在傳輸鏈路中,分組的轉寄是獨立的,那麼怎麼在最後裝配成完整的內容呢。這就需要在鏈路層為分組添加頭尾,就像一個雙向指標鏈表一樣,有pre和next指標。且包含控制資訊(同步資訊,地址資訊,差錯控制)
21.1、鏈路層互動的資料單元叫做資料幀
*22、物理層:確定位元(0/1)的表示方式和識別方法,改用多大的電壓表示1,多小的電壓表示0;確定串連電纜的插頭應當有多少根引腳以及各引腳應當如何串連。而測定電頻的大小卻不屬於物理層。
*23、協議是兩個主機間對等的互動,通過PDU(Protocol Data Unit)進行互動。服務是一個主機中上下層這間的互動,在SAP(Service Access Point)通過SDU(Service Data Unit)進行互動。一個SDU可以由幾個PDU組成,一個PDU也可以由幾個SDU組成
*24、everything over IP:TCP/IP協議可以為各式各樣的應用體格服務
IP over everything:iP協議可以在各式各樣網路構成的互連網中運行
*25、服務透明:即下層看不到上層的協議,而只能使用上層提供的介面,不需要瞭解其中的實現過程,這與面對對象編程的思想是一致的
*26、網路通訊協定的三要素:
(1) 語義。語義是解釋控制資訊每個部分的意義。它規定了需要發出何種控制資訊,以及完成的動作與做出什麼樣的響應。 (2) 文法。文法是使用者資料與控制資訊的結構與格式,以及資料出現的順序。 (3) 時序。時序是對事件發生順序的詳細說明。(也可稱為“同步”)。
*27、主幹網ISP和本地接入網的區別是:主幹網接的是光釺,而本地接入網則是5類線或6類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