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尋找出路的熱熱鬧鬧的各類互連網創業Fans來說:網站是財富,無論他免費還是收費,只要有人用,他就是有價值的,而要轉換為商業上可以衡量的價值,需要明白,需求就是商業。 需求是商業的最本質的基礎要素。你願意為一個便當掏5塊錢,是因為你肚子餓了,你有吃飯的需求,所以快餐店知道有人有吃飯的需求,提供了商品,解決你的需求,而你雖然知道前來的不容易,但是需求需要解決,你掏錢了。 但是有了需求,還不一定就可以轉化為商業。容易轉化的是人的必備需求,如衣食住行的需求等,而人的精神需求卻較難轉化。我很想現場看看我喜歡的明星的現場演唱會,但是我通常還沒有達到不去就活不下去的程度,所以我可以忍,想想買票要打電話,去拿票。。。我就忍了,那這需求雖然存在,卻轉化不了商業行為;但是,假設我只需要點點滑鼠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那麼我會在衝動下降我的需求轉化為購票行為去當一回現場狂熱分子的。這轉化就是技巧。 明確了需求還需要看看轉化有否必要,考慮各種要素在內。譬如,新浪滿足了大家看新聞的需求,但是沒有哪個新浪的人會傻到要求每一個訪問者必須付費才可以看新聞。因為原因在哪裡呢?因為商業是有競爭的,沒有競爭的商也是壟斷(假若全世界的網站都不可以登新聞了,只有新浪可以,或許那個時候新浪會要求你付費的)。如果新浪要做這種需求到商業的轉化,他必須做到:1、 收費是否合理(價格策略)。之前不是有人討論如果google、baidu收費,大家願不願意付費嗎?2、 是否有替代品(是否有競爭)。進一步,如果有替代品,是否比較而言有競爭優勢,如服務的速度、個人化程度。。。。,總之,將需求細分,避免同質化。3、 成本會計。如果收費後煩;二要擴大成本預算,而且獲得商業利潤不如投入的(長期來看的,不是僅僅考慮短期的)成本,那麼這種轉化也是不合理的。那新浪豈不是一定要虧本?不是的,對於基本使用者來說,新浪無法將使用者的需求進行轉化,但是他可以進行細分使用者的需求。這裡面有兩個方向:1、 從使用者角度進行細分。所謂使用者角度細分,是考慮使用者的構成成分,譬如自己的使用者可能會有那些屬於哪一類的使用者等等。如果來的人當中,雖然是來看新聞的,但是這些人當中很多人是為了看財經新聞,那麼他可以將這個使用者的需求把握,滿足新浪的商業企業使用者的需求,他們需要接觸到到這些終端使用者,新浪可以為企業推送廣告,解決企業們的需求。這樣,使用者細分了,你可以知道那些使用者是可以轉化的。2、 從需求進一步細分。同樣的,上新浪的人可能還有SMS/MMS之類的訂閱需求,甚至遊戲的需求,那新浪把握了,推出所謂電信增值服務,這也是通過需求的細分來轉化為商業的。應用以上理論,我可以解釋很多的互連網現象。為什麼黃色網站是首先從互連網獲得贏利的?因為他解決了網民的需求,而且,通過互連網的手段轉化這種需求,更有競爭力。網站可以細分使用者,也可以轉化使用者,甚至培養使用者,可以細分使用者的需求, 而且可以控製成本。所以他們成功了。
最後,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準確分析需求,特別是網站經營者你不能將代替使用者分細需求,想當然的認為使用者會對什麼感興趣(即是感興趣也不一定表示存在明確的可轉化的需求),需要採用定量的方法進行分析。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現在那麼多的調查研究類的網站、公司冒出來,他們可瞄準著看不清行業發展前途、弄不懂行業使用者的需求的網站經營者的需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