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沒有記錯,今年手機銷量排名前四分別是諾基亞,三星,摩托羅拉和索尼愛立信,摩托羅拉的銷量從第二位落到了第三位。此外,據訊息ZTE的CDMA2000手機的銷量在國際市場上也有不俗的表現,儘管主要提供是電訊廠商的定製手機,但是成績也值得稱讚。隨著手機功能的複雜化(目前可以簡單地把手機功能複雜化等同於手機 PC 化),手機早已不是當年能夠打電話就足夠,能夠發簡訊已經很進階的功能單一的通訊工具,嵌入照相機,多媒體播放器,互連網瀏覽器,全球定位系統等已經將手機變成了多功能的個人化日常用品,即幾乎人人都配有手機且使用者自己定製手機功能的自由度上升。手機也慢慢的變成了快速消費品,很多人一年或者兩年就更換手機,其更替速度快過價格相當的任何其它家電。外觀,時尚,個性等因素開始成為人們選擇手機時重要參考因素。與此同時,隨著無線協議國際正常化,不同功能的模組化,製造手機越來越好比搭積木,儘管目前還不可能在中關村找到攢手機的,不過對於手機製造廠商來說,它們正慢慢的把側重點從研發轉向外觀設計,市場分析,整合和物流。
根據現在這個發展趨勢,手機產業的利潤正慢慢的聚集到四個領域:一,半導體晶片製造商,比如TI;二,無線接入方案提供者,比如高通,EMP(愛立信手機平台);三,手機整合製造商,比如索尼愛立信,三星;四,軟體供應商,比如Sybiam,WinMobile,Opera瀏覽器等。傳統跨領域的公司比如諾基亞和摩托羅拉也正在慢慢的轉變。那這個現狀和 PC 領域比較不難發現相似之處,比如 Intel,AMD,NVIDIA,ATI 主導著晶片製造領域;比如 Dell,HP,聯想等佔據整合商的地位;軟體供應商就數不勝數了。如今,隨著PC 整合製造商也開始慢慢加入手機製造行業中,隨著軟體業老大們也對手機平台和軟體蠢蠢欲動,隨著手機應用電腦化和電腦應用移動化的趨勢,手機的發展和 PC 的發展有著越來越多的相似之處。這也就為我們提供了預測手機發展的參考依據。簡單說,一,手機半導體晶片製造商會繼續牢牢晶片的製造,這是一個高度複雜的領域,不僅需要前期投入和大量的流動資金,還需要資深的技術人員,任何一個不通過長期積累的的公司想涉足這個領域都是不可能的,既然手機銷量在逐年增加而晶片製造廠商的數量沒有怎麼改變,廠商的利潤應該還能保持增長趨勢。二,高通和愛立信作為對大量現行無線通訊領域專利的擁有者,它們有著其他無線接入方案提供者很難撼動的地位。在將來,不論是WiMAX 還是 LTE,這兩個公司依舊有著很強的技術優勢。此外,它們和現有晶片製造商的密切夥伴關係,和手機整合商的相互信任的客戶關係,和電訊廠商良好的合作關係都會使其在這個領域繼續保持良好發展趨勢。三,手機整合商直接與個人用接觸,據權威調查,個人購買手機最先考慮的是品牌,個人使用者在手機製造商品牌認知度上要高於其他快速消費品,儘管這一趨勢將被開放式手機平台和個人化軟體設計所弱化,但是品牌在手機整體功能定位上,外觀設計上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別的。手機的個人化趨勢也要求整合商面對不同的消費群體提供不同的手機設計,其比較成功的例子如索尼愛立信的 W 系列,Cybershot 系列,諾基亞的 N 系列。進入這個領域的企業需要高度靈敏的市場嗅覺,緊跟潮流,緊跟目標群體需求,強大的供銷網路,先進的製造流水線和物流系統並擁有良好信譽的品牌。如果考慮手機功能電腦化和電腦移動化,現有的 PC 整合商都有潛在競爭力。典型的例子就是索尼愛立信的崛起,當年無論是愛立信還是索尼作為單一品牌運營手機的時候,兩家都連續虧損,愛立信缺乏市場嗅覺和快速消費品領域經驗而索尼缺少通訊領域技術。當兩家在五年前合并成立索尼愛立信,一方面採用愛立信手機平台作為技術支撐,一方面轉心致力於應用索尼強大的市場能力和多媒體方面的領先優勢,從而迅速崛起。所以,不論是 Dell,HP 還是聯想,如果在其熟悉的領域有效利用手機功能電腦化的這一趨勢,將來取代諾基亞成為手機老大也不是沒有可能。(似乎最應該從 TCL 手中接過阿爾卡特的應該是聯想,以彌補其在無線接入技術上的巨大缺陷。:D )四,軟體供應商的情況和 PC 發展趨勢就更相似了,作業系統可以分為兩類:為應用軟體提供支撐的作業系統,比如 Sybiam和為通訊協議棧提供支撐的即時作業系統,比如OSE。應用軟體就豐富了,手機支援開放式平台是趨勢,應用軟體開發商也就和 PC 領域的應用軟體開發商沒有很大區別了。
想要進入手機領域的企業應該考慮把公司的發展方向定位在這四個領域之一,國內目前還沒有很強的手機整合製造商,有人看好華為和 ZTE,認為它們擁有無線接入技術的優勢,其實根據上面的分析,無論是華為和 ZTE 都缺乏快速消費品領域的快速應變的競爭能力,它們擅長的是同電訊廠商的洽談合作,而缺乏個人消費品市場運營經驗,更不用說難以應付現在手機對多媒體的要求。當年的愛立信手機是前車之鑒。當然,如果華為,ZTE 尋找電子快速消費品市場的強者進行合作,那勝算就大很多。可是這樣的合作,在國內的企業之間並不多,原因無外乎難以分配利益罷了。可以參考的是 iPhone,有空再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