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建模]應徐峰兄之《軟體工程之全程建模實現》閱讀有感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首先,感謝兄台的直言,小子今天路過看到此文,因此回應。
1)關於的問題有不少朋友提到過,至於項目,有類似行業經驗的人應該可以看得出來是屬於哪些行業的項目。
說實話,小子不敢拿一個完整的項目來做,否則,肯定會有公司找我算賬的。
書中的都是經過修改後的圖,比原圖略顯簡單,但應該足夠說明問題。
當然,完美結合是不可能的,這也不是我要添加的詞語,估計是美工或者電子社策劃人員的考慮。這點,我向所有的朋友道歉。
2)我這本書主要講的是方法,我個人認為也就是所謂的方法論,而不講工程過程,因為不同的項目有不同的管理員模式、不同的使用者物件、不同的使用者要求和行業特性,區別太多,需要具體問題具體考慮,我認為能夠寫的,只有方法,而沒有過程——這是小子一向的觀點。所以,操作步驟是必需的,希望使讀者看了書以後,可以自行按照書上的內容自行做一些摸索。
3)這一點我不太明白,所以,不好多講。如果您有問題,歡迎您到我的blog或者csdn的軟工板塊上來單獨提出。
4)這一點,也可能是小子不懂寫書吧。很多人說過我應該想李維先生學習,可是,畢竟精力有限,只能希望再次豐富內容之後,我爭取做得更好一些吧。

關於您的問題:
1)互動建模是對用例闡述在表現層的細化,它可以輔助做分析模型,因為它直接完成了使用者的操作和系統的直接反映過程。
2)小子認為領域模型、業務模型應該屬於業務建模領域,不屬於小子所言的分析模型或者說是rational的分析模型的範疇。
3)關於模式的問題說起來可能太多,不過,我竊以為Gof的模式更多的處於編碼層,但是,應用了,你也不能解決你的業務問題,他所能提供的也是一個抽象層上面的方法,必須你選擇正確的模式解決類似的問題而已,所以,這和文檔模版以及數學公式的作用應該是相同的。
也許小子理解有些偏差,望不吝賜教。
4)關於基本架構方面的設計類的問題,我個人認為這是在架構指導設計的過程中形成,並在設計結束後提取的,就算是jdbc的串連實現,也只是背景一個實作類別中的串連方法實現,這些在一定程度上是通用的,或者說是屬於可重用構件方面的部分。
這部分在將來,我個人認為可以通過程式碼程式庫來進行較好的支援,也就是將來MDA中完全不需要人工參與再次編碼的部分。

不知道上面這些內容是否回答的完整,歡迎各位批評指正。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