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物聯網從2011年開始進入Gartner的技術成熟周期曲線。從2011年到2015年的4年間,Gartner對物聯網的預測從“超過10年”縮短到“5到10年”。這意味著在2015年,Gartner對物聯網的觀點,改為將在5到10年內從概念炒作進入到有實質商業模式的成熟期。
而國內在2009年就已經爆發了物聯網的概念,據有關統計到2015年我國物聯網產業規模達到2400億元。在2016年4月8日的中關村物聯網聯盟年會上,中關村物聯網聯盟秘書長、賽伯樂合伙人張建寧表示,儘管國內物聯網產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整體呈現高度片段化狀態、缺乏清晰的商業模式和產業路徑,正在遭遇發展瓶頸。
4月11日,華為發布了2016年全球聯結指數(GCI)報告,其中關於物聯網商業模式的觀點與賽伯樂的觀點形成了互補,勾勒出一個清晰的物聯網未來。
物聯網的“強中心化”
從2009年就投入到物聯網商業模式研究的張建寧認為,物聯網與傳統的互連網相比有一個非常大的不同點,在於互連網強調的是“去中心化”,而物聯網恰恰是“強中心化”。
(為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賽伯樂合伙人張建寧)
2015年1月,互連網巨頭Google的執行董事長埃裡克·施密特在瑞士的達沃斯經濟論壇上預言互連網即將消失,一個高度個人化、互動化的有趣世界——物聯網,即將誕生。在Google等互連網公司的炒作下,很多專家和學者都把物聯網看成了下一個互連網。
如果物聯網是下一個互連網,那麼物聯網自然也要繼承互連網的核心特徵,特別是“去中心化”。幾乎目前主流的觀點,都認同物聯網的“去中心化”觀點。然而,張建寧認為物聯網的邏輯與互連網在本質上有極大的不同,在於物聯網的“強中心化”。
實際上互連網是一個網狀網,使用者可以用智慧型裝置在任何時間和地點以低成本方式快速接入互連網,互連網的出現導致了著名的“失控”現象。而物聯網是基於“物”的互連網,源於互連網又高於互連網。人們不旦要通過物聯網感知外界,還要通過物聯網反向控制各種裝置。
互連網強調的是資訊的分享與共用,而物聯網則強調在資訊分享和共用的基礎上,要實現對各種智慧型裝置的反向控制,這就是物聯網與互連網的本質區別。“在任何一個細分行業的解決方案中,都會重新出現一個超級控制中心。物聯網將改變互連網模式,從‘失控’走向‘智控’。” 張建寧首次公開分享了他研究物聯網7年來的重要心得。
物聯網“強中心化”和“智控”的模式,已經在智能家居情境中浮現:一方面通過手機收集和分析來自智能家居和智能家電等裝置的資料,另一方面根據資料分析的結果再反向控制智能家居和智能家電等裝置,達到最佳化家庭環境的目的。
“極致創新”的商業模式
那麼,華為的觀點是什麼呢?在華為的2016全球聯結指數(GCI)報告中,特別指出了根據數字基礎設施的發展程度,而出現的四種國家技術創新模式:基礎創新、互連網創新、資料創新和極致創新。其中,處於最高階的“極致創新”實際上就是物聯網的商業模式。
(為GCI 2016概覽)
GCI指數通過四大經濟要素和五大使能技術總共40個指標,對不同國家和經濟體進行評估、分析、預測,量化其數字經濟轉型進程。其中,四大經濟要素為供給、需求、體驗和潛力,五大使能技術為寬頻、資料中心、雲端運算、大資料和物聯網。
2016年,GCI的研究涵蓋了全球約90%GDP的50個國家。報告顯示,GCI與GDP繼續呈正比關係。但是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各國,GCI對GDP的拉動效果也有所不同。其中35分是國家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拐點,突破這個拐點就意味著地區數字經濟將步入發展高速期。基於GCI得分和人均GDP,將所研究的50個國家分為三個群組:起步者、加速者和領跑者。
技術創新模式演化從GCI起步者開始,這個階段的國家數字基礎設施處於起步階段,以擴大寬頻、資料中心和4G覆蓋為主;處於GCI加速者的國家,則進入互連網創新階段,以通過數字技術探索全新市場和工作模式為主,電子商務和雲端服務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產物;GCI領跑者則處於資料創新階段,寬頻、雲端運算和資料中心非常普及,主要通過資料分析提供差異化、定製化和個人化服務創造價值,這個階段的物聯網和大資料解決方案仍不成熟。
華為預想的“極致創新”即意味著大資料分析將無所不在,嵌入物聯網系統藉助虛擬輔助、進階機器人或其它手段,推動機器輔助創新。簡單地說,華為所設想的“極致創新”實際上就是成熟的物聯網商業模式,而這個“極致創新”恰恰就是在一個“強中心化”和“智控”模式下的物聯網所必將走的商業化道路。
想一想iPhone的“極致創新”和閉環商業模式——在一個由iPhone作為超級控制中心的個人生活情境中,人們通過iPhone收集和分析各種資訊,然後根據這些資訊再反向控制自己的生活,而iPhone本身提供的就是一個閉環的“極致創新”體驗——這在某種程度上就已經為物聯網描繪了未來的商業模式。
物聯網跨越“死亡鴻溝”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國家進入到極致創新階段。華為預計,首批極致創新國家將於2020年前後出現。這個判斷,也符合Gartner認為物聯網將在未來5到10年走向成熟商用期的預計。張建寧則認為,把技術成熟度等級曲線與市場接受度曲線對比,可知物聯網剛走過早期市場的考驗,正在經曆“死亡鴻溝”。
所以“死亡鴻溝”就是指技術的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有可能在使用新技術和新產品的過程中,由於技術和體驗不佳等原因,最終放棄新技術和新產品,這就導致新技術和新產品還來不及進入市場主流即“胎死腹中”。
現在,物聯網在很多地方地區上,就是以產業園的形式存在。而物聯網的概念炒作,首先激發的是對於元器件和感應器的大量需求。在物聯網概念的影響下,智能工廠和工業物聯網率先發展起來。但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來自感應器的大量資料,實際上並不能得到有效分析和利用,因此物聯網目前還停留在資料分析階段。至於反向控制裝置,最終產生商業價值,走向“極致創新”,還是一個願景。
(為2015全球數字投資概覽及2016預測)
從華為GCI關鍵技術使能角度分析,寬頻、資料中心、雲端運算、大資料和物聯網等技術的不斷髮展和相互促進,全面推動國家數字經濟轉型的進程。現在,不同GCI類型的國家都在追趕技術趨勢,期望通過ICT技術的積累實現彎道超車。目前中國就處於互連網創新階段,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同處於資料創新階段。在物聯網面前,中美等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其實都處於同一起步線上。
儘管在數字基礎設施方面存在著差異,但就中美的數字基礎設施而言,其實差距正在快速縮小中。而且由於中國的人口紅利,中國有可能在某些數字基礎設施方面反超美國。未來5到10年,中國的企業如果想要彎道超車,就必須要儘快想清楚物聯網的商業模式和產業路徑,再通過物聯網商業模式反推今天的商業決策,儘快跨越物聯網的“死亡鴻溝”,進入物聯網的技術和產業成熟期。
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和賽伯樂已經推出了自己的行動計劃:重點投資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應急安全、智能交通車連網、智慧節能、智慧環境安全檢測、智能製造、健康養老、智慧農業、智慧金融服務、國防軍事等10大細分應用領域,打造10條細分產業鏈、推出10家市值超百億的龍頭企業、培養100家產業鏈核心企業,到2020年實現2000億規模的市值。
而在4月11日的華為第十三屆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對華為的“全面雲化”戰略進行了系統闡述。他表示:“全面雲化戰略將從裝置、網路、業務、運營四個方面全面改造ICT基礎網路,帶來硬體資源集區化、軟體架構全分布化、全自動化的系統優勢。”這些將是物聯網跨越式發展的技術基礎。
實際上,華為從ICT基礎設施角度、賽伯樂從智能硬體和應用角度,分別創造和推動了物聯網大生態的形成與發展。而“強中心化”、“智控”、“極致創新”的觀點,將為未來5年物聯網產業和生態的發展,指出清晰的方向和道路。(文/寧川)
【更多精彩內容 盡在《雲科技時代》 號:CloudTechTime】
華為與賽伯樂觀點合璧,勾勒物聯網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