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商業智慧BI圈最權威報告——Gartner魔力象限2015(1)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標籤:

傳統BI的市場份額領導者被新型 BI 廠商打亂。這些新型廠商讓更多的人成為了 大資料分析 使用者,並創造了更高的商業價值。

BI市場趨勢

BI市場正進行著基礎性的變革。過去10年,大多由IT部門主導BI項目的投資,這些項目高度可控、中心化、IT-led。IT部門負責編製出Production Reports,再推送給消費者和分析人員。現在,大量的商業使用者迫切要求進行互動式分析,希望通過深度分析擷取資料洞察力,而他們只有非常有限的IT或資料科學技能。一方面IT部門需要滿足越來越多的Data Discovery需求,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想犧牲可控性。

基於Reporting去指導業務的需求雖然還存在,目前最顯著的改變卻是如何二者兼之,尤其是滿足新的Business-user-driven的需求。這些需求不再使用傳統的、IT-centric的企業級平台,轉而採用去中心化的Data Discovery部署,如今這種部署在企業裡隨處可見。Gartner估算,超過1/2的購買需求來自於Data-discovery-driven。這種去中心化模型讓更多商業使用者擷取到了資料分析能力,同時也產生了對可控的Data Discovery方法的需求。

這是一個持續了6年轉變。在2014年,IT-centric BI平台正越來越多地被Business-user-driven和互動式分析項目替換。這些新項目越來越多,BI部門的擔憂也隨之增多,希望做到總體可控的需求也在隨之增長。這個轉變的目標,是讓更大範圍的使用者和更多的情境能擷取到資料分析能力。

傳統BI廠商十分努力地想通過打包和整合其它的產品去滿足這些商業使用者的需求,但他們蒼白的仿製品並未得到市場的認可,因而收效甚微。他們也正在為下一代分析工具做投資,不過產品尚未完全成熟(例如:SAP Lumira和IBM Watson Analytics)。

Embedded BI的需求增長很快,通過嵌入分析應用,各種應用的使用者都能受益於BI。

隨著企業通過雙峰式的、可管控的Data Discovery方法建設BI平台,很多商業使用者希望以Self-service的模式去訪問IT部門把控的資料來源;這引入了複雜的、但卻又是商業使用者能用的資料建模工具;他們還希望有簡單快捷的方式找到相關模式,提升資料洞察力。當前的趨勢是,雲端式部署、支援各種Mobile裝置,更大範圍地接入使用者尤其是非傳統BI使用者,以擴充資料分析的應用尤其是通過深度分析產生洞察。

人們對Cloud BI的關注度從2013年的45%下降到了2014年的42%。Cloud BI的主要市場來自於私人雲端,以及資料在公用雲端的應用。雖然大多數BI廠商有自己的Cloud Strategy,但他們並不能把雲端服務和線下部署整合起來。

我們看到很多資料分析需要整合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多結構化資料。對BI廠商來說,整合線上線下的、多結構化的、流式的資料,已經成為很重要的功能。基於StreamCompute和多結構化資料的分析大多來自早期使用者,但這些功能顯得愈發重要。

BI魔力象限

Figure 1.Magic Quadrant for Business Intelligence and Analytics Platforms(BI魔力象限圖)

 

Source: Gartner (February 2015)

BI廠商定位總覽

2014年,對BI巨頭而言又是一個被挑戰的念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IT-centric BI平台功能豐富,但使用者使用卻非常局限,往往只用了Reporting。而那些Business-centric BI平台(Tableau, Qlik)功能有限,但使用者使用卻非常廣泛。連Reporting這種他們不擅長的功能也被廣泛使用,主要是因為他們簡單交付、極致易用。

當前的BI市場狀況看起來像上世紀80年代晚期的主機/工作站市場,那時的客戶和需求也正在徹底轉變。這些轉變驅使HP對計算平台的戰略和架構進行了徹底的再思考和再設計。最終,這場轉變讓DEC消亡,因為他的行動實在是太慢了。類似地,今天的BI巨頭也站在十字路口中間。

雖然Data Discovery BI平台被認為是IT-centric BI平台的重要補充,但新的分析項目大多都採購了前者而不是後者。這導致使用者基數很大的傳統BI廠家正在被逐漸邊緣化,他們不能提供有競爭力的產品,也就無法保持增長。

雖然還不是發展的主流,我們看到用Tableau、QV等產品去替換現有平台的Case越來越多,尤其中小企業(筆者:也包括部門級應用)。Gartner調查結果發現,越來越多的企業傾向於以更大的平台規模部署Data Discovery BI,但他們發現這些產品在企業級監控、管理、擴充性等方面還有欠缺,Business-centric BI廠商正在持續補足這些功能。

如果我們開始看到大規模地轉向Business-user-centric BI廠商的替換,市場轉換就很明顯了。目前,大量買家似乎試著等一等,看他們選購的IT-centric BI平台是否會補足Data Discovery功能,而這些Data Discovery功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畢竟,如果沒有一家BI廠商能兩全其美,兩種分割的BI系統會從監控、擴充、支援等方面給企業帶來不小的挑戰。

2015年很可能是一個關鍵年,在其間民主化資料分析將統領市場需求,對監管的需求也在增加。新一代資料分析功能更加重要,例如支援深度分析,同時隱藏複雜性(資料準備、自動模式搜尋)。在2015年及未來,這些功能對採購的衝擊程度,將決定誰會凸現出來成為這次市場轉換的領導者。

支援大量的多種多樣的資料也成為BI市場的主流需求。同時,融合分散的Business-user-led應用部署和集中的企業級應用部署,成為BI Vendor的極大挑戰。BI平台要支援Cloud資料、流資料、多結構化資料,還要支援社交和網路分析、情感分析、機器學習。新的挑戰和機會來自於將這些多來源資料融合并管理起來,以產生商業價值。

對於國內市場,筆者觀察到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希望出現業務主導型、高效能、並同時具備大資料分析能力的BI產品。國內敏捷BI起步較晚,我所創立的永洪BI以及同行陸續不同的資料視覺效果分析產品,技術上已經不遜於國外同行;且已經開始在大資料分析、探索式分析等領域超越國際競品;而諸如複雜式報表、資料填報等國內特色的需求也得到了很好的解決;當然,本土團隊的產品服務能帶來更好的支撐效果和客戶體驗。

國內市場的另外一個問題是,有些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還未建立起對資料的正確認識,不太瞭解資料的真正價值,也不知道如何通過資料來指導運營和業務,這需要一個中長期的培育。而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除了大型主機構和大型企業之外,很多中小企業非常清晰地認識到資料分析的價值,具有非常強烈的建立有效資料化運營體系的願望,他們廣泛地分布在電商、金融、O2O等泛互連網行業。這些企業身處透明且充分競爭的市場,引領著更多的行業更多的企業的發展。

相信我們會看到的越來越多的企業構建適配的資料分析平台,充分發掘資料價值,快速成長為所處行業的佼佼者。



【瞭解更多商業智慧行業資訊,商業智慧解決方案以及商業智慧軟體下載請訪問FineBI商業智慧官網www.finebi.com】

 

解讀商業智慧BI圈最權威報告——Gartner魔力象限2015(1)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