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blog 沒有 image framework 接收 等等 開發 耦合 移動
大家都知道,在移動設計開發中有很多種模式,最常用的單例設計模式、MVC設計模式、工廠設計模式、KVO、通知、代理等等。使用設計模式的目的:為了代碼可重用性、讓代碼更容易被他人理解、保證代碼可靠性。
而架構設計是宏觀的、全面的將設計魔術組織起來解決整個應用系統的方案。架構設計是人們對一個結構內的元素及元素間關係的一種主觀映射的產物。一個好的架構設計有著良好的可複用性和可擴充性,這樣可以滿足使用者不斷變化的需求。
低耦合企業級系統架構設計
我們知道,軟體設計的原則是提高軟體系統的“可複用性”和“可擴充性”。系統架構設計採用層次劃分的方式,層次之間是低耦合的,層次的內部是高內聚的。如:
展示層:使用者和系統互動的組件集合。使用者通過提交請求或者發出指令,系統接收使用者的請求或者指令,然後將請求或者指令調往下一層,最終將結果返回這一層。展示層是使用者互動和資料的展示,不應具有商務邏輯。
商務邏輯層:接收處理展示層的指令和資料,進行商務邏輯處理,並將結果返回展示層。
資料持久層:資料持久層用於訪問資訊系統層,即訪問資料庫或檔案操作。
資訊系統層:系統資料來源,如資料庫、檔案、網路資料等。
這是一個層次分明上下層關係。沒有下層就沒有上層。資訊系統層是最底層,是所有層的基礎,我們在開發的時候應該先做下層在做上層。
iOS分層架構設計
ios應用也需要架構設計,但不是不一定都採用分層架構設計。一般而言,有關資訊處理的應用大多採用分層架構設計,但是像遊戲等應用就不會採用這種分層架構設計。
展示層:UIKit Framework構成,如視圖、控制器、控制項、事件處理等。
商務邏輯層:採用的架構根據業務而定。
資料持久層:網路資料的訪問或者本機資料訪問。
資訊系統層:資訊來源分為本地和網路。
在iOS平台中,分層架構有多種模式。
首先我們先熟悉:工程和工作空間、靜態庫和架構之間的關係。
iOS分層架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