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節選自本人翻譯的《VMware vSphere部署的管理與最佳化》一書第一章。
對於一個虛擬化項目來說,最先需要確定的就是架構。只有在選定了架構的基礎上,才可能進行下一步的設計,並最終對整個配置進行最佳化。這一部分節選介紹了虛擬基礎架構的3種類型。
======節選開始=====
一般來說,很少會有能完全用滿千兆乙太網路絡頻寬的工作負載,更不用說萬兆了。因此這一小節主要是從連接埠數量的角度來討論網路容量規劃的。虛擬化解決方案到底需要多少個連接埠?要深入探討這一問題,必須先搞清楚三種不同的虛擬基礎架構:傳統千兆乙太網路、融合機架式架構和融合刀片式架構。
傳統千兆乙太網路架構
圖1.1 描述的是一個傳統的千兆乙太網路虛擬基礎架構。由於它長期以來被廣泛應用,這或許是最易於理解的一種架構。根據儲存構架的不同,一台典型的vSphere主機會有8-10個千兆網路連接埠串連到上遊交換器。因為我們需要將同一台vSphere主機上不同類型的網路流量互相隔離,這是一種普遍認同的最佳實務的做法。
例如,1.2所示的隔離流量的方法就相當常見。
650) this.width=650;" title="Figure1.1_thumb" style="border-left-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background-image: none; border-bottom-width: 0px; padding-top: 0px; padding-left: 0px; margin: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0" alt="Figure1.1_thumb" src="http://www.bkjia.com/uploads/allimg/131227/1S15Q354-0.png" width="648" height="536" />
圖1.1 傳統千兆乙太網路架構
- 管理網路——VMkernel2個網卡)
- vMotion——VMkernel2個網卡)
- 容錯——VMkernel2個網卡)
- 儲存——VMkernel2個網卡)
- 虛擬機器流量——虛擬機器網路2個網卡)
650) this.width=650;" title="cn-Figure1.2_thumb[1]" style="border-left-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background-image: none; border-bottom-width: 0px; padding-top: 0px; padding-left: 0px; margin: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0" alt="cn-Figure1.2_thumb[1]" src="http://www.bkjia.com/uploads/allimg/131227/1S15W926-1.png" width="462" height="637" />
圖1.2 傳統架構的連接埠組布局圖
隨著基礎架構不斷擴容,越來越多的網路連接埠和網線必將給你帶來麻煩。以圖1.2的流量隔離為例,每台主機都具有10個網口,各自串連到網路中多台交換器。這意味著一台24連接埠的交換器僅僅只能滿足4台vSphere主機所需連接埠數的一半。當主機越來越多時,應該考慮能提供更好的可擴充性的其他解決方案。
融合機架式架構
圖1.3描述的是一個融合機架式架構,這個架構通過串連FCoE交換器或直接萬兆交換器,將傳統的千兆乙太網路串連整合成一個萬兆乙太網路基礎架構。這使得你在給基礎架構擴容的同時,可以提供更多的頻寬並且能減少所需的連接埠數。在這個架構中連接埠數更具可管理性。但是線纜和連接埠數仍將隨著主機的增加而線性增長,這意味著在更大型的環境中,連接埠數仍然可能會是個問題。不過,與傳統千兆乙太網路架構相比,你將擁有更多的餘地,而無需忙於添加更多的交換器。
650) this.width=650;" title="Figure1.3_thumb" style="border-left-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background-image: none; border-bottom-width: 0px; padding-top: 0px; padding-left: 0px; margin: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0" alt="Figure1.3_thumb" src="http://www.bkjia.com/uploads/allimg/131227/1S15Ra5-2.png" width="479" height="602" />
圖1.3 融合機架式架構
注意 FCoE是一種允許將FC資料負載封裝起來並在乙太網路上傳輸的協議。這使得FC流量得以與乙太網路流量在同一線纜上傳輸。 |
無論是融合機架式架構還是融合刀片式架構,一台vSphere主機通常只有兩個網路連接埠。一般來說我們會建一個vSwitch,並將不同類型的網路流量以連接埠組port group)的方式隔離開,1.4所示。
650) this.width=650;" title="cn-Figure1.4_thumb[1]" style="border-left-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background-image: none; border-bottom-width: 0px; padding-top: 0px; padding-left: 0px; margin: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0" alt="cn-Figure1.4_thumb[1]" src="http://www.bkjia.com/uploads/allimg/131227/1S15U202-3.png" width="509" height="634" />
圖1.4 融合機架式和融合刀片式架構的連接埠組布局圖
融合刀片式架構
圖1.5是一個以UCSCisco Unified Computing System,思科統一計算系統)為例的融合刀片式架構。請注意,從網路的角度看,頻寬和連接埠數的計算都發生在UCS 6100系列的Fabric interconnect裝置圖中的Blade Mgmt)上。你可以把它們想象成一個網路和儲存的彙總層。想要把從6100系列到刀片伺服器的下聯鏈路擴大到20Gb?沒問題!只要在每個6100系列的fabric interconnect裝置上增加兩條萬兆上聯即可。還想擴到40Gb?沒問題!增加4條萬兆上聯鏈路即可,以此類推……在這個架構中,不管是刀片伺服器還是網路頻寬的計算、網路連接埠數的計算,你都無需擔心。當然,你仍需為6100系列的fabric interconnect裝置做些布線的工作,但工作量將大大減少,這是因為刀片伺服器可以共用頻寬。這個架構使得給定的基礎架構中網路和vSphere主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依靠線性增長來滿足,而是提供了可預測的效能和漸進式的網路擴充能力。
650) this.width=650;" title="Figure1.5_thumb" style="border-left-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background-image: none; border-bottom-width: 0px; padding-top: 0px; padding-left: 0px; margin: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0" alt="Figure1.5_thumb" src="http://www.bkjia.com/uploads/allimg/131227/1S15R2A-4.png" width="579" height="383" />
圖1.5 融合刀片式架構
…………
…………
從資源角度來看,硬體選擇是由容量規劃決定的。然而,管理的因素也有可能會被納入決策考量。在作出任何的硬體選擇之前,應該先探究一下不同的基礎設施架構傳統千兆乙太網路、融合機架式和融合刀片式)以瞭解每種架構的優缺點。表1.1 列出了一些對你的判斷有協助的討論點。
650) this.width=650;" title="cn_table1.1_thumb[1]" style="border-left-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background-image: none; border-bottom-width: 0px; padding-top: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0" alt="cn_table1.1_thumb[1]" src="http://www.bkjia.com/uploads/allimg/131227/1S15V540-5.png" width="595" height="196" />
本文出自 “delxu Tech Notebook” 部落格,請務必保留此出處http://delxu.blog.51cto.com/975660/119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