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國際殺毒軟體諾頓的技術人員外,恐怕無人敢將
微軟“視窗
XP”
作業系統的正常檔案視為病毒。這個聽上去完全不靠譜的故事,卻不幸真實上演。
5月18日,諾 頓殺毒軟體遭遇“黑色星期五”,誤將“視窗XP”的兩個關鍵檔案判斷為病毒,並毫不留情地予以“斬殺”,無數微軟簡體中文版作業系統因此崩潰。這起異常嚴重的事件,使擁有諾頓品牌的美國賽門鐵克公司在中國陷入信任危機。
堪比“熊貓燒香”?
諾頓在中國的競爭者瑞星公司和江民公司,分別將諾頓“誤傷”事件造成的損失與“熊貓燒香”和“灰鴿子”病毒類比。
瑞星公司在其今年首次發布的等級最高的紅色安全警報中稱,由於諾頓在企業級市場佔有相當大的份額,特別在金融、電信等行業擁有優勢,“誤傷”事件造成的整體經濟損失甚至可能超過“熊貓燒香”。
江民的反病毒專家何公道告訴記者,殺毒軟體在清除染毒檔案時通常會自動備份,目的就是防止誤殺。單從技術角度看,恢複被諾頓誤殺的兩個正常檔案並不難,使用者資料一般不會丟失或被破壞,但大範圍“誤傷”事件的間接破壞力甚至高於“灰鴿子”。
據記者瞭解,事發當日,北京不少公司、科研機構、媒體等都不同程度地被“誤傷”事件波及,員工被要求不得重啟電腦或暫停工作。
不僅是企業級使用者,很多諾頓殺毒軟體個人使用者的生活也被攪亂。“誤傷”事件發生很長一段時間內,賽門鐵克並未及時發布相關公告,資訊一度出現混亂。於是,不少人通過電話、手機簡訊等方式,通知使用諾頓殺毒軟體的親朋好友要麼別開機,要麼暫停操作。
緣何錯將“友軍”當“敵軍”
何公道認為,主流殺毒軟體都是通過特徵碼技術來查殺病毒的,好比公安機關通過指紋抓獲兇犯。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踐來看,儘管機率很小,但病毒碼碼和正常檔案特徵碼存在重合的可能,稍有不慎,便會出現誤判、誤判、誤殺。因此,安全軟體廠商在更新病毒庫時必須格外謹慎。
被諾頓誤殺的“視窗XP”的兩個關鍵檔案,與後門病毒“哈克斯”有共同、相似的特徵。顯然,諾頓的技術人員將二者混淆了,但這不只是工作粗心所致。
何公道說,完全避免因特徵碼重合導致誤判,這對殺毒軟體廠商難度極大。而瑞星公司一位研發負責人的表態很直白:部分反病毒廠商為了追求病毒數量、查殺率、新病毒反應時間等單項技術指標,降低了測試標準,最終會導致誤判率上升、產品出現重大漏洞等後果。
北京市資訊化工作辦公室專家組一位成員告訴記者,長期以來,不少網民和大單位都認為“洋”殺毒軟體更可靠,這其實是個誤區。從近些年的病毒疫情報告來看,病毒本土化趨勢明顯,國內的駭客、有毒網頁增多,上網者面臨的安全風險主要來自國內,像“熊貓燒香”等破壞力較大的病毒都是國產殺毒軟體率先截獲的。(文/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