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建立於 的文章,其中的資訊可能已經有所發展或是發生改變。
首先來看一下一個簡單的訊號處理的例子
package mainimport ("fmt""os""os/signal")func main() {c := make(chan os.Signal, 1) # watch thissignal.Notify(c, os.Interrupt)s := <-cfmt.Println("Got signal:", s)}
首先建立一個容納訊號對象的channel,channel的長度為1。
然後使用Notify註冊訊號處理,將Interrupt訊號和channel關聯起來。
進程掛在那裡休眠,直到收到一個ctrl+c觸發了Interrupt訊號,channel裡就會被塞進一條訊號對象,<-c就會返回,列印訊號對象然後退出程式。
上面這個例子是官方文檔裡提供的一個訊號處理的簡單例子。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channel是非阻塞型channel,長度為1。那能不能是非阻塞型channel呢,能不能是長度為N的阻塞型channel呢?
我們先看看官方的文檔裡怎麼說的
文檔裡的relay這個單詞很有意思,它的英文是傳達、轉播,有點像代收的意思。
Notify會使得參數c[channel]來代收輸入訊號。如果訊號參數sig未提供,就會代收所有類型的訊號。否則只代收參數裡提供的訊號類型。
訊號代收是非阻塞的,什麼意思呢?
如果channel滿了,被代收的訊號就會被拋棄,因為沒有空間容納了。代收的過程等價於
select { case c<-sig: default:}
如果channel的長度為1,當一連串的訊號同時到達,只會有第一個訊號會被代收,如果channel消費者沒有來得及處理的話。
如果channel的長度為0,訊號可能會丟失。比如下面的代碼
package mainimport ("fmt""os""os/signal" "time")func main() {c := make(chan os.Signal, 1)signal.Notify(c, os.Interrupt)time.Sleep(5 * time.Second)s := <-cfmt.Println("Got signal:", s)}
我們在程式Sleep的時候狂按ctrl+c持續2秒,然後等待到5秒的Sleep結束,你會發現程式依然掛在那裡,不會退出,這時需要再按一下ctrl+c才會退出。
閱讀更多相關文章,關注知乎專欄【碼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