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提供了兩種持久化選項,分別是RDB和AOF。
預設情況下60秒重新整理到disk一次[save 60 10000 當有1w條keys資料被改變時],Redis的資料集儲存在叫dump.rdb一個二進位檔案,這種策略被稱為快照。
也可以手動調用Save或BGSAVE命令的:
1 |
/usr /local /bin /redis-cli -h 127.0.0.1 -p 6379 -a pwd bgsave |
快照易恢複,檔案也小,但是如果遇到宕機等情況的時候快照的資料可能會不完整。此時可能需要啟用另一種持久化方式AOF,在設定檔中開啟[appendonly yes]。
AOF重新整理日誌到disk的規則:
appendfsync always #always 表示每次有寫操作都進行同步,非常慢,非常安全。
appendfsync everysec #everysec表示對寫操作進行累積,每秒同步一次
官方的建議的everysec,安全,就是速度不夠快,如果是機器出現問題可能會丟失1秒的資料。
也可以手動執行bgrewriteaof進行AOF備份:
1 |
/usr /local /bin /redis-cli -h 127.0.0.1 -p 6379 -a pwd bgrewriteaof |
我們現在的做法是一主(Master)多從(Slave),主庫不開啟AOF持久化,只是每天備份一下RDB[官方給的建議是每小時備份RDB檔案,看你的策略了],而在從庫上開啟AOF備份,並且會用指令碼將相應的備份檔案推送到備份伺服器。
當redis伺服器掛掉時,重啟時將按照以下優先順序恢複資料到記憶體: 如果只配置AOF,重啟時載入AOF檔案恢複資料; 如果同時 配置了RBD和AOF,啟動是只載入AOF檔案恢複資料; 如果只配置RBD,啟動是講載入dump檔案恢複資料。
恢複時需要注意,要是主庫掛了不能直接重啟主庫,否則會直接覆蓋掉從庫的AOF檔案,一定要確保要恢複的檔案都正確才能啟動,否則會衝掉原來的檔案。
主從配置執行個體
# vim /etc/redis.conf
daemonize yes
port 6379
/var/redis.pid
從伺服器設定
# vim /etc/redis.conf
daemonize yes
port 6300
slaveof 192.168.1.100 6379
/var/redis.p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