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電腦技術領域當前的主流技術及其社會需求調查報告》
1.移動互連網領域當前的發展狀況
移動互連網,是指互連網的技術、平台、商業模式和應用與移動通訊技術結合并實踐的活動的總稱。4G時代的開啟以及終端裝置的凸顯必將為移動互連網的發展注入巨大的能量,2014年移動互連網產業必將帶來前所未有的飛躍。
在我國互連網的發展過程中,PC互連網已日趨飽和,移動互連網卻呈現井噴式發展。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移動互連網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資料顯示,截止2013年底,中國手機網民超過5億,佔比達81%。伴隨著移動終端價格的下降及wifi的廣泛鋪設,移動網民呈現爆發趨勢。
移動互連網(MobileInternet, 簡稱MI)是一種通過智能移動終端,採用移動無線通訊方式擷取業務和服務的新興業務,包含終端、軟體和應用三個層面。終端層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子書、MID等;軟體包括作業系統、中介軟體、資料庫和安全軟體等。應用程式層包括休閑娛樂類、工具媒體類、商務財經類等不同應用與服務。隨著技術和產業的發展,未來,LTE(長期演化,4G通訊技術標準之一)和NFC(近距離無線通訊,移動支付的支撐技術)等網路傳輸層關鍵技術也將被納入移動互連網的範疇之內。
隨著寬頻無線接入技術和移動終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迫切希望能夠隨時隨地乃至在移動過程中都能方便地從互連網擷取資訊和服務,移動互連網應運而生並迅猛發展。然而,移動互連網在移動終端、接入網路、應用服務、安全與隱私保護等方面還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其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的研究,對於國家資訊產業整體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電腦學報》刊登的“移動互連網:終端、網路與服務”一文,從移動終端、接入網路、應用服務及安全與隱私保護4個方面對移動互連網的研究進展進行闡述與分析,並對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
使用者數:截至2014年4月,我國移動互連網使用者總數達8.48億戶,在行動電話使用者中的滲透率達67.8%;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佔總網民數的八成多,手機保持第一大上網終端地位。我國移動互連網發展進入全民時代。
2.移動互連網主要技術
移動子網的結構和術語,移動子網的基本工作原理,移動子網中的資料結構,移動互連網安全技術,IPSec技術,IPSec協議工作原理,AAA技術,AAA技術概述, 跨域的AAA模型,移動IPv6安全技術,IPSec在移動IPv6中的應用,接入認證技術,移動IPv6中的認證,移動IPv6安全認證系統設計,基於多播服務模型的解決方案,基於MLD代理的移動多播設計方案,移動多播的總體設計方案,固定多播路由設計方案,MLD代理設計 ,移動體的設計,移動互連網的切換管理機制,移動性管理概述,移動IPv4擴充協議,快速移動IPv4等等。
3.移動互連網招聘企業對該技術的要求
a精通ios開發,獨立開發過app,有開發過支付、升級、o2o線上和線下、交易系統和開發經驗者優先。
b.1.專業不限,要有一定的邏輯思維,熱愛互連網工作; 2.熱愛互連網,喜歡從事IT技術類工作;對高端建站行業有興趣; 3.學習能力強,工作熱情高,富有責任感,在進階工程師的指導下完成工作內容; 4.本崗位歡迎優秀應屆畢業生前來應聘。
c. 1、負責公司WEB後台開發,對公司現有的線上電子商務網站和Discuz論壇做二次開發; 職位要求: 1、兩年以上web開發經驗,熟練WEB後台開發,熟練掌握HTML、CSS、JavaScript、AJAX、jQuery,
d. 1、在工程師的協助下負責軟體產品的開發與維護; 2、根據產品需求完成架構和模組設計、編碼、測試、調試工作; 3、能按照專案計劃,按時提交高品質的代碼,完成開發工作單位; 4、改善軟體的易用性,提升使用者使用體驗。
e.1.負責需求分析、功能設計、架構設計討論; 2.根據產品文檔分解任務,協調和安排項目組內的工作; 任職資格: 1.專科及以上學曆,電腦及相關專業,2年以上互連網工作經驗; 2.精通LAMP開發,瞭解Redis、MangoDB
f.Android/IOS移動互連網程式員,要求1-2年Android(java)或IOS(Objective-C)相關開發經驗。熟練掌握移動互連網開發,有團隊協作精神。特別優秀者可放寬工作經驗。
g. 1、負責微網產品的開發及維護; 2、後台資料處理應用的開發和維護; 3、根據專案工作計劃按時完成軟體編碼和單元測試工作; 4、解決研發過程中的技術問題。
4.未來移動互連網技術的發展方向
未來其六大發展趨勢為:
一是移動互連網超越PC互連網,引領發展新潮流。有線互連網(又稱PC互連網、案頭互連網、傳統互連網)是互連網的早期形態,移動互連網(無線互連網)是互連網的未來。PC機只是互連網的終端之一,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子書閱讀程式(電紙書)已經成為重要終端,電視機、車載裝置正在成為終端,冰箱、微波爐、抽油煙機、照相機,甚至眼鏡、手錶等穿戴之物,都可能成為泛終端。
二是移動互連網和傳統行業融合,催生新的應用模式。在移動互連網、雲端運算、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推動下,傳統行業與互連網的融合正在呈現出新的特點,平台和模式都發生了改變。這一方面可以作為業務推廣的一種手段,如食品、餐飲、娛樂、航空、汽車、金融、家電等傳統行業的APP和企業推廣平台,另一方面也重構了移動端的業務模式,如醫學、教育、旅遊、交通、傳媒等領域的業務改造。
三是不同終端的使用者體驗更受重視,助力移動業務普及紮根。2011年,主流的智能手機螢幕是3.5-4.3英寸,2012年發展到4.7-5.0英寸,而平板電腦卻以mini型為時髦。但是,不同大小螢幕的移動終端,其使用者體驗是不一樣的,適應小螢幕的智能手機的網頁應該輕便、輕質化,它承載的廣告也必需適應這一要求。而目前,大量互連網業務遷移到手機上,為適應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及不同作業系統,開發了不同的APP,HTML5的自適應較好地解決了閱讀體驗問題,但是,還遠未實現輕便、輕質、人性化,缺乏良好的使用者體驗。
四是移動互連網商業模式多樣化,細分市場繼續發力。隨著移動互連網發展進入快車道,網路、終端、使用者等方面已經打好了堅實的基礎,不盈利的情況已開始改變,移動互連網已融入主流生活與商業社會,貨幣化浪潮即將到來。移動遊戲、移動廣告、移動電子商務、移動視頻等業務模式流量變現能力快速提升。
五是使用者期盼跨平台互連互聯,HTML5技術讓人充滿期待。目前形成的iOS、Android、Windows Phone三大系統各自獨立,相對封閉、割裂,應用服務開發人員需要進行多個平台的適配開發,這種隔絕有違互連網互連互聯之精神。不同品牌的智能手機,甚至不同品牌、類型的移動終端都能互聯互連,是使用者的期待,也是發展趨勢。
六是大資料採礦成藍海,精準營銷潛力凸顯。隨著移動頻寬技術的迅速提升,更多的感測裝置、移動終端隨時隨地地接入網路,加之雲端運算、物聯網等技術的帶動,中國移動互連網也逐漸步入“大資料”時代。目前的移動互連網領域,仍然是以位置的精準營銷為主,但未來隨著大資料相關技術的發展,人們對資料採礦的不斷深入,針對使用者個人化定製的應用服務和營銷方式將成為發展趨勢,它將是移動互連網的另一片藍海。
發展前景
據統計,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其中手機網民達到3.88億,較2011年底增加了約3270萬人,網民中用手機接入互連網的使用者佔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2.2%。而台式電腦為3.80億,手機網民的數量首次超越台式電腦網民的數量,也意味著移動互連網迎來了它高速發展的時期。
2010年4月11日在艾瑞的新經濟年會上,資訊產業部通訊科技委員會委員侯自強在談到3G商用化發展趨勢的問題上,表示公用互連網也就是移動互連網將會成為未來移動網發展的主流,而行動電信業者的專網壟斷將會被打破。用侯委員的話來說就是行動電信業者帶圍牆的花園將會被打破。
從國外3GIP資料超市的經驗來看,最早提出包月體制的是KDDI,但這種包月只適用於電訊廠商專網。但是包月體制形成以來最大的轉機是在2008年的12月份,和黃旗下的3UK在歐美推出了X-ServiesGold,包月費5英鎊每月。而在美國是不限量包月。在這一點上,侯自強也表示3G時代移動互連網的包月體制是必然的趨勢。同時,他也相信移動互連網的大爆炸時代也將很快到來。
如果按照網路接入模式來講,要真正實現移動互連網,就會花費很大的成本,但是侯自強說到為了減少成本,可以將基站直接接入互連網而避開移動網。以顛覆性技術提供顛覆性業務,最終實現隨時隨地上網。
關於移動互連網的問題,在2007年3月中旬,有兩大事件值得我們關註:一是3月13日,微軟等6家企業聯合推出藉助空餘電視頻段實現新型無線上網。
都在談三網融合,目的也是為了實現互連性。標準融合,跨網路瀏覽,實現使用者按需選擇的個人化服務。侯自強最後再次強調移動互連網一定會到來,而電訊廠商的圍牆花園也終要被打破。
移動互連網擁有廣闊的前景,對互連網企業來說,可謂是一塊巨大的蛋糕,誰都想搶先進入這個市場,贏得先機大咬一口。因此,可以預見,對移動互連網行業市場與使用者的爭奪將越演越烈,而這些潛在的使用者擁有著與以往不同的特點,也使得互連網企業的下一步戰略將面臨更多的挑戰。
最新趨勢
最新移動互連網統計
2006年至2012年,中國的移動互連網市場以84.2%的速度增長。2013年的增速可能會有所放緩,但隨著中國人變得更加富裕,他們在技術上的花費將變得越來越多。
“10年來,已經聽說了中國的這種增長,人們都應該預料到了這種情況。但這場遊戲尚處於早期階段。”希爾弗斯坦在談到中國對最新科技、最熱門汽車、最時尚手袋的胃口時說,“我們還處於第三或第四局。”
本文出自 “10966589” 部落格,請務必保留此出處http://10976589.blog.51cto.com/10966589/1720456
《電腦技術領域當前的主流技術及其社會需求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