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terry kuok: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跟"共和國"就是日文 = =。
leemz2002:
日語的“人民”、“共和”等詞都出自中國古典,並非日本人獨創的 新詞。
”人民“出自《史記 貨殖列傳》
”共和“出自《史記 周本紀》
類似的例子還有:
“經濟”出自《晉書》
”文化“出自《說苑 指武》
”政治“出自《尚書 畢命》
”物理“出自《淮南鴻烈覽冥訓》
terry kuok:
但卻是日本人所譯用,再由中國留學生傳回中國使用。
leemz2002:
在日本這些詞叫作漢文。最多隻能算出口再進口的詞彙而已。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曆史、法律、行政都是使用漢文的。知識分子 普遍接受漢文的古典教育。翻譯西方書籍的時候,用中國古典上的現 成詞彙也是順理成章的。
日本受過中國古典教育的最後一代知識分子之後的翻譯就普遍使用片 假名音譯了。因為沒有漢文的功底,是無法找到恰當的漢文詞彙的。
terry kuok:
是這樣沒錯。
人民、共和為漢詞,為日人所用譯西學名詞,再由於日本留學的中國 人帶回中國。
對了,你說的很好。
Pharaohsxh:
這些詞雖然都是咱自己的,傳到了日本。可現在的意思大多確實是日 本人翻譯自西方。開玩笑的說:我泱泱天朝,偶攝蠻夷之文物,不損 中華之光焰。 哈哈
leemz2002:
過去日本人翻譯西方著作能找到這麼多漢文詞彙是因為當時的知識分 子都有深厚的漢文功底。這一代知識分子死得差不多了,日本翻譯西 方著作中的新詞就幾乎全都用片假名音譯了。
而且很多詞日文翻得並不好。比如物理學上的專業術語,中文的"衍 射"就比日文的"幹涉"好,"阻尼"、"阻力"就比日文的"抵抗 "好。而且日文物理詞彙中很多"強"和"力"不分的。比如中文的 "壓力"和"壓強"在日文中都用"壓力"來表達。數學領域也有很 多類似的例子。
總地來說日文在專業詞彙上不如中文精確。日翻中,很多地方要加進 自己的理解。而中翻日,往往需要多費很多筆墨才能維持原文的精度 。
Pharaohsxh:
謝謝指教。個人感覺現在中文科研詞彙的翻譯可能更糟。我遇到的例 子是“robustness”,常見翻譯是魯棒性,衍生詞彙如 “魯 棒控制”。究其原意個人覺得強健性更合適。直接翻”魯棒“ 很有日 本人片假名轉寫的味道。想來還是以前徐光啟等人翻的幾何 原本裡的 詞彙真是個信達雅
leemz2002:
現在日本翻譯西文新詞幾乎完全用音譯。有些年輕的翻譯者甚至把所 有不會翻的詞全都音譯。我父母的一個朋友家的千金就把很多法文詞 用片假名拼出來撩在那裡,那位長輩譏諷她的翻譯是新興宗教的經文 。日本有很多新興宗教團體出的書就是這樣,把西方的某些東西翻譯 過來,或者把佛教等宗教的一些教義的西文版翻回來,翻得滿篇都是 片假名,讓人似懂非懂。和中國的"常凱伸"、"孟修斯"有一拼。
沒有古文功底,想造新詞都是很困難的。尤其是翻譯西方漢學著作的 時候,很容易翻出中餐洋吃的笑話來。
Angie Wu:
舍利子的形成是不是 跟火化的方法有關???????
leemz2002:
可能和陪葬品的關係更大。
我見過的舍利子中,比較漂亮的一類怎麼看都象是死者吞下去或者隨 身帶的東西。我怎麼也想不明白,人體上什麼東西能燒出這種結果來 。那明顯就是含有金屬氧化物的矽酸鹽之類的東西。人體哪來的這種 成分啊。總不能用火化那點溫度發生核反應吧。把鈣、炭等成分燒成 矽恐怕不是一般的火化爐那幾百度能做到的(保守估計需要上億度) 。
有一次,我參加一個朋友家長輩的火化儀式,燒出了假牙舍利和指甲 刀舍利,我才恍然大悟。原來舍利子是可以這樣煉成的。
所以要想自己死後燒出舍利,最簡單的方法應該是臨死前吞一把彩色 沙子或者石子之類的東西。不過這樣的東西恐怕需要的長期積累。比 如從年輕的時候就留心收集一些看起來比較象舍利子的東西,帶在身 上。遇到生命危險的時候吞下去。
YuanRodger:
我覺得這種說法有點兒誤導。常說的“語出”或“出自”這種說法, 是在講詞源。詞源應該能夠解釋這個詞的含義,比方解釋古詩詞中的 典故。不過,你所說的這些詞都是現代漢語,內涵幾乎全是完全來自 西方文化,用古代典籍的含義解釋相當不妥。至於是不是日本人獨創 不知道。另外,古漢語多為單音詞,一字一義,與現代漢語習慣完全 不同。因此,你的這種解釋很牽強。
YuanRodger:
直接音譯未嘗不是好事,因為更能表達準確。對於對象的名稱,這個 到簡單,看到這個東西就知道了,貓熊或熊貓完全無所謂,但是對於 思想,本身有很多內涵,若直接用另一種沒有此類概念的文化的語言 翻譯,往往會出現如前面有人說的所謂詞源來解釋,容易誤解,不如 直接音譯,然後再花一定的篇幅去解釋。這種未嘗不是好事。當然, 小提琴翻譯成梵婀玲就有點扯了,雖然這詞當時沒有標準的譯法,吼 吼
leemz2002:
我只是說這些詞是本來古漢語中就有的,後來被日本學者賦予了新的 含義,用來詮釋來自西方的概念。這些詞本來的意思就和先代的含義 很接近。最多隻是層次或者範疇略有不同罷了。
您說這些詞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恐怕未必盡然吧。
比如“經濟”這個詞,英文的economy的語源來自希臘文的O ikonomia或者Oeconomicus,這兩個詞在希臘文 裡的意思是家政術或者共同體的管理方式之類的意思。和古漢語裡的 “經世濟民”的含義是很接近的。
所以日本學者用“經濟”來表達“political economy”還是相當貼切的。沒有深厚的古漢文功底和西方語 源學功底,是翻不出這樣的神來之筆的。
而且經濟管理或者政治經濟學這個概念可不是西方專屬的概念。中國 幾千年不都在實踐麼,也有相當多的經濟學理論出來。只不過混在政 治學裡面,沒有單獨分離出來成為一門學問罷了。而且沒有象西方經 濟學那樣,用數學工具來把理論系統化。
但作為一門學問,中國經濟學的曆史恐怕比西方要早很多年(至少上 千年,恐怕還不止一千年)。中國古代的知識體系是混成一鍋粥的, 一個”治國“就等於西方好幾門學問之和。
leemz2002:
如果是使用表音文字的民族,也只能直譯,無所謂好壞。可漢族是個 使用表義文字的民族,直譯基本等於沒翻譯。如果經濟翻成“愛扣努 密”,文化翻譯成“卡魯恰”,政治翻成“頗理提客”,物理翻成“ 菲則克斯”。先不說好聽不好聽。讀起來多累啊。中文習慣意譯大概 是因為歸成兩個字的單詞比較容易讀,容易記憶。而西文中很少有這 樣剛好雙音節的專業術語。西文中的雙音節詞,大多是日常生活中常 用的名詞、動詞。這樣的詞在中文裡也往往有現成的詞可用。
況且古漢語博大精深,想完找一個貼切的意義詞並不困難。這是很多 小民族語言無法相比的。畢竟漢族在曆史的大部分時間都佔世界人口 的三分之一以上,而經濟活度的規模超過全球的一半。所以有浩如煙 海的文章典籍也不奇怪。
您說的誤解,大概主要是指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的例子把。中文詞彙 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大致八九不離十。如果是日文或者馬來文的外 來語,您連猜都沒處猜去。
YuanRodger:
承蒙回複。除了些許不重要的誤解,似乎沒什麼衝突的意見,呵呵。
sbian0216:
這些詞是中文裡存在的,但是真正把西方相應詞語翻譯成對應中文的 是日本人。物理這個詞是中國人翻譯日本的物理學一書時候引用的, 最開始物理在中國翻譯為格致。類似的詞語還有金融,臨床,派出所 等等。
leemz2002:
我當時指出這些詞來自古漢語只是想反駁袁老師說的"中國人不用日 語都沒法講話"這句話。
如果沒有漢語,日本人更沒法講話了,也不會有這麼多出口再返銷的 詞彙出現在現代漢語中。
日本戰後翻譯外來概念普遍使用片假名音譯的方法,就是因為老一輩 受過漢文訓練的翻譯家都差不多死光了。
現在的年輕翻譯者不要說漢文了,就連日文都沒學好。我的一個朋友 就喜歡把法語的詞彙生生地用片假名拼出來撩在哪裡。她父母說她的 翻譯象"新興宗教的經文",是"半成品"。
現代日語中類似的現象是很普遍的。很多隻有微妙不同的外來語詞彙 在市面上的各種出版物中流通,就是因為這樣"平行輸入"(日文的 "輸入"是進口的意思)的結果。
ouzsd:
中文的經濟出自東晉時代葛洪《抱樸子?內篇》中的“經世濟俗”, 意為治理天下,救濟百姓。隋朝王通在《文中子?禮樂篇》則將提出 了“經濟”一詞:“皆有經濟之道,謂經國濟民”。後人遂將“經濟 ”一詞作為“經國濟民”的省略語,作為“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 ”的同義字。清末戊戌政變後,改革科舉制度,開“經濟特科”,就 是沿用了“經濟”的本義。
明清之際,政治秩序的巨大變動使得以王夫之、顧炎武、黃梨洲等為 代表的一部分儒家學者開始理論反思,批判程朱理學和心學末流,提 出學術要“經世致用”的口號。這種學術思想傳播到了日本,影響了 日本江戶時代的學術,“經世論”開始在一部分學者中流行。
leemz2002:
《抱樸子·地眞篇》裡的“經世濟俗”和《文中子?禮樂篇》裡的“ 經世濟民”都不是作為“經濟”出現的。最早出現“經濟”這個詞的 應該是《晉書?殷浩傳》。
ouzsd:
但江戶後期至明治時期,歐美思潮湧入日本。神田孝平首先在《經濟 小學》一書中用經濟一詞翻譯英文的“political economy”[1],然而也有人認為是福澤諭吉首先使用這樣 的譯法[2]。這段時期,日本學者開始用經濟一詞指代貨幣經濟發 展帶來的種種活動,並有了“經濟指維繫社會生活所必須的生產、消 費、交易等的活動”的提法。這種與金錢、財物等實際問題相關的定 義逐漸在日本流行,這種用法與明清時期中文語境中的“經濟”的原 始用法不同。當時日本亦有另一種譯法“資生”,但是並未被普遍接 受。而後用「經濟」一詞翻譯英文的「political economy」的這種譯法又被梁啟超引入漢語,也取代了嚴複在 《原富》中的譯法“計學”或是傳統的“生計學”、“平準學”,並 進而在整個漢字文化圈內逐漸取代了經濟一詞的原本含義。
以上內容出自維基
leemz2002:
大部分日本近代翻譯詞彙都不是生造的新詞,而是從中國古典中找來 的意思相近的詞。
當受過傳統漢文教育的老一代翻譯家都死光了之後,日本就翻譯不出 這麼信、達、雅的詞彙了。基本上,日本的近代化教育體系切斷了漢 文教育的脈絡。所以接受明治維新後新教育的一代翻譯家就只能用片 假名來音譯西文詞彙了。很多本來用漢文的詞彙也逐漸被片假名詞彙 所排擠。
經濟這個詞的現代用法和古典用法本質上都是講的是利益分配的規則 。比如“經世濟民”就有這個意思。“經”就是織布的經線,是把很 多緯線貫穿起來的東西。“經世”就是管理社會的秩序。而“濟民” 是利益分配問題。
所以“經濟”這個詞是古今貫通的。只不過古典中的“經濟”相當於 今天的政治經濟學,比今天的經濟學範疇稍微大一些。
Lei Sun:
知道你懂得多,跪安吧。
leemz2002:
您以為您是誰?讓人家跪安就跪安。
1945年偽滿被推翻之後還有人吃這一套嗎?
Lei Sun:
事實上現在日語仍然在影響漢語,雖然可能你個人認為不夠“信達雅 ”,比如“完勝”“逆襲”“傲嬌”等等。你的毛病就是太喜歡假裝 權威,一套一套的,實際上都在胡扯。(這人是一個弱智)
Franck Sun:
不過中文最初的“人民”和現在的含義不一樣,現代含義是來自從日 文中的“人民”。此類詞語用“出口轉內銷”解釋比較合適。
leemz2002:
"出口轉內銷"是指本來要出口的商品不出口了(比如對方退貨之類 的原因),改成內銷。
這些來自日文的詞彙是先出口再進口,就像達芬奇傢具一樣。所以不 是"出口轉內銷"。
《史記 貨殖列傳》中的"皆中國人民所喜好"中的"人民"和今天的人民雖 然從政治學角度看有些不同,但都是指自然人的集合體。
畢竟翻譯這些詞彙的日本學者都是懂漢文的,不可能去找個完全不沾 邊的詞用來詮釋西方概念和詞彙。
連載 | 互連網上的精彩發言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