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例模式是為了確保一個類中只有一個執行個體被建立,並提供對該執行個體的全域訪問指標
廢話不說,上代碼
Singleton
public sealed class Signton
{
public static Signton singn = null;
private static readonly object padlock = new object();
private Signton()
{
}
public static Signton Instance
{
get
{
if (singn == null)
{
/* lock關鍵字可以用來確保代碼塊完成運行,而不會被其他線程中斷
這是通過在代碼塊運行期間為給定對象擷取互斥鎖來實現的, 這種方式的實現對於線程來說是安全的
這種情況下,對象執行個體由最先進入的那個線程建立,後來的線程在進入時(instence == null)為假
不會再去建立對象執行個體了。但是這種實現方式增加了額外的開銷,損失了效能*/
lock (padlock)
{
if (singn == null)
{
singn = new Signton();
}
return singn;
}
}
else
{
return null;
}
}
}
}
單例模式UML圖:
單例模式的優點:
1,執行個體控制:單例模式防止其它對象對自己的執行個體化,確保所有的對象都訪問一個執行個體。
2,伸縮性:因為由類自己來控制執行個體化進程,類就在改變執行個體化進程上有相應的伸縮性。
單例模式的缺點:
1,系統開銷。雖然這個系統開銷看起來很小,但是每次引用這個類執行個體的時候都要進行執行個體是否存在的檢查。這個問題可以通過靜態執行個體來解決。
2,開發混淆。當使用一個單例模式的對象的時候(特別是定義在類庫中的),開發人員必須要記住不能使用new關鍵字來執行個體化對象。因為開發人員看不到在類庫中的原始碼,所以當他們發現不能執行個體化一個類的時候會很驚訝。
3,對象生命週期。單例模式沒有提出對象的銷毀。在提供記憶體管理的開發語言(比如,基於.NetFramework的語言)中,只有單例模式對象自己才能將對象執行個體銷毀,因為只有它擁有對執行個體的引用。在各種開發語言中,比如C++,其它類可以銷毀對象執行個體,但是這麼做將導致單例類內部的指標指向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