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描述:小按鈕引發的大爆炸:方興未艾的社交組件. |
互連網是一場偉大的變革。
互連網的精神是開放、自由與分享,在這個網路上,人人皆是知識的創造者,又是知識的接收者,資訊量呈現爆炸式的增長,資訊的流動與傳播越來越快。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就是:人們如何選擇自己所需的資訊?
在Facebook誕生之前,只有搜尋引擎擁有觸及每個網頁的能力,Google索引每一個網頁並提供給人們檢索。
這是以網頁為中心的互連網,這是搜尋引擎統治下的互連網;
直到有一天,Facebook的社交組件(Social Plugins )和開放圖譜(Open Graph)發布,隨處可見的Like按鈕讓搜尋巨頭緊張起來,因為他們第一次發現:擁有觸及整個網路能力的,不只是他們一個……
這是以人為中心的互連網,這是社會化的互連網;
為什麼一個小小的like按鈕會讓Google如臨大敵,like的背後意味著什嗎?QQ互聯在社交組件上又做了哪些工作?未來我們向何處去?
一.不是按鈕,是資料!
Google在自己的官方介紹上很明確的標明了自己的使命:整合全球資訊,使人人皆可訪問並從中受益(Google’s mission is to organize the world‘s information and make it universally accessible and useful)。圍繞著這個使命,從2005年發布的google base,到去年收購的metaweb(metaweb擁有還有開放並可共用的全球知識資料庫Freebase),google一直致力於整合更多的結構化資料,對於資料的貪婪是google可以不斷改善其廣告產品的制勝法寶;
而Facebook的like按鈕則讓人們可以自由表達情感喜好,我可以Like一部電影,也可以like一個網頁,可以like一位歌星,也可以like一輛汽車;
隱藏在Like按鈕背後的是open graph協議。
Open Graph協議制定一套標籤(tag)規格,將現實物體歸為8個大類38小類,每個分類各有不同的標籤來定義物體屬性,比如對於一段音樂,就會有四個對應的標籤:og:audio:title /標題/ og:audio:artist /藝術家/ og:audio:album /唱片/ og:audio:type/格式/
當使用者點擊like後,這些資料都會被傳遞給Facebook,它不僅知道了你的喜好,還收集到了你like的目標資料,這些資料對於廣告與推薦都是彌足珍貴的;
在2011年的F8大會上,Facebook更是宣布開發人員可以自訂任意動作,這樣你可以不只是“like”了一件物品,你還可以“listen”了一首歌曲,“cook”了一道菜…。這個變化將有助於Facebook搜集更加豐富的使用者喜好與物品屬性的資料,而Google在2011年也開始力推+1按鈕,接下來的一場爭鬥不可避免。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