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業人才結構
金字塔型,還是橄欖型?
有人說,軟體業當前的人才結構是橄欖型(中間大兩頭小),需求量最大的“軟體藍領”短缺問題最為凸顯,這極大地制約著軟體業的發展,因此要花大力氣培養大量的初級軟體程式員等“藍領工人”。
但業內更多人認為,軟體業當前的人才結構是金字塔型,高手和專家型人才的總量不足才是“制約發展”的要害,因此一方面軟體工程師應爭取提升技能、升級轉型,另一方面企業和產業應加強進階技能培訓、進階人才培養。
軟體業的人才結構,到底是金字塔型,還是橄欖型?
本書認為,一旦區分開“學曆結構”和“能力結構”,問題就不言自明了(1-1所示):
學曆結構=橄欖型。“中級學曆”最多。有資料稱,軟體從業者中研究生、本科與專科的比例大致是1:7:2。
能力結構=金字塔型。“初級人才”最多。工作3年以上的軟體工程師,就一躍成為“有經驗的中級人才”了嗎?顯然不一定。
有學曆≠有能力。每個開發人員真正追求的是,成為軟體業“人才能力結構”的頂級人才或中級人才。
從程式員向架構師轉型
人才能力的金字塔結構,註定了軟體產業的競爭從根本上是人才的競爭。具體到軟體企業而言,一個軟企發展的好壞,極大地取決於如下人才因素:
員工素質。
人才結構。
員工職業技能的縱深積累。
員工職業技能的適時更新。
借用《華為研發》一書中的說法,“機會、人才、技術和產品是公司成長的主要牽動力。機會牽引人才,人才牽引技術,技術牽引產品,產品牽引更大的機會。在這四種牽動力中,人才所掌握的知識處於最核心的地位。”
然而,純粹靠從外部“招人”,不現實。何況,軟體企業、軟企的競爭者和軟體產業環境,都處在動態發展之中。因此,軟體企業應該:
定期分析和掌握本公司的員工能力狀況、人才結構狀況;
員工專項技能的漸進提升(例如架構技能、設計重構技能);
研發骨幹整體技能的跨越轉型(例如進階工程師向架構師、系統工程師和技術經理的轉型)。
對於本書的主題“軟體架構設計能力的提升”而言,架構設計能力是實踐性很強的一系列技能,從事過幾年開發工作是掌握架構設計各項技能的必要基礎。因此可以說,“從程式員向架構師轉型”不僅是軟體開發人員個人發展的道路之一,也是企業獲得設計人才的合適途徑。
本文節選自《軟體架構設計(第2版)——程式員向架構師轉型必備》一書
溫昱 著
圖書詳細資料:http://blog.csdn.net/broadview2006/article/details/773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