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style blog http color io os 使用 java ar
首先是最簡單連結資料庫的過程,JDBC標準的連結的過程:
1. 載入JDBC驅動程式,一般來說載入驅動程式,採用的都是利用Class。forName()反射來載入驅動
Oracle: Class.forName("oracle.jdbc.driver.OracleDriver");
SQLServer: Class.forName(“com.microsoft.jdbc.sqlserver.SQLServerDriver");
MySql: Class.forName(“com.mysql.jdbc.Driver");
2. 定義URL,主要是為了指定資料庫主機名稱,連接埠 以及期望連結的資料庫名稱。
Oracle: URL = "jdbc:oracle:thin:@localhost:1521:dataBaseName" ;
SQLServer: URL = "jdbc:microsoft:sqlserver://127.0.0.1:1433;DatabaseName=dataBaseName";
MySql: URL = “jdbc:mysql://localhost:3306/dataBaseName”
3. 建立串連
有了資料庫 URL 使用者名稱 密碼 就可以和資料庫建立串連,串連的類為 Connection
Connection conn = 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URL地址,使用者名稱,密碼);
4 建立Statement對象,Statement對象用來向資料庫發送查詢和命令.它由Connection的createStatement()方法建立
Statement stmt = conn.createStatement();
5 執行查詢或更新,有了statement對象就可以使用它的executeQuery()方法發送SQL查詢
String sql = “select * from table”;
ResultSet 結果集對象 statement對象的executeQuery方法返回的是一個結果集對象
ResultSet rs = stmt . executeQuery(sql);
Statement對象的常用方法:
executeQuery( ): 執行SQL查詢 並在ResultSet中返回資料, ResultSet可能為空白,但不會為null.
executeUpdate( ): 執行update , insert , delete 命令,返回受影響的行數,可以為0. 它還支援DDL命令,如create table , drop table , alter table .
6. 處理結果
處理結果可以使用ResultSet的next 方法在表中移動 每次一行ResultSet 的next 方法返回 一個布爾值 TRUE 表示下面還有資料,在每一行結果中我們可以使用ResultSet對象的 getXXX(“欄位名”)擷取該行中欄位的資料 有getString(“”) ; getInt(“”); 也可以使用 getXXX(索引號):這裡索引號從1開始.
例: while(rs.next()){
String a = rs.getString(“ID”);
}
7 關閉串連
Connection.close(); 關閉串連
關閉串連會關閉對應的Statement和ResultSet 對象
寫到這個地方,的說使用PreparedStatement 執行先行編譯的SQL語句 這樣可以比使用拼字串更安全
String sql = “select * from table where a=? and b = ?” 其中a 為字元型資料 b 為整數
PreparedStatement pstmt = conn . preparedStatemengt(sql);
pstmt.setString(1,”www”); 第一個問號值為 WWW
pstmt.setInt(2,5); 第二個問號值為 5
ResultSet rs = pstmt.executeQuery( );
public static Connection getConnection(){ Connection conn = null;try{ Class.forName("oracle.jdbc.driver.OracleDriver");//載入硬體驅動 String dbUrl = "jdbc:oracle:thin:@localhost:1521:DataName";//定義URL
String username = "test"; String password = "123456"; conn = 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dbUrl, username, password);//建立連結 }catch(ClassNotFound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 }catch(SQL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 } return conn;}
在Spring-JDBC的架構中有一個模板類:JdbcTemplate,直接把這些過程封裝起來,例如:
@Override public Account read(String username) { String sql = "SELECT * From account WHERE username = ?"; Object object = null; try { object = jdbcTemplate.queryForObject(sql, new Object[] { username }, accountRowMap); } catch (EmptyResultDataAccessException e) { return null; } return (Account)object ; }
accountRowMap 實現RowMapper介面,就是6上面說的處理結果。
大的方面可以可以說:載入驅動(動機),定義URL(確定目標),建立連結(確定關係),建立statement對象(得到對象),執行查詢(開始交往),處理結果(交往成績),關閉連結(完成過程)。具體的java代碼如下:
這個是比較大的方面,具體來說,我們關注執行過程,這段時間發生的事情比較的複雜,具體的例如:SQL語句在資料庫中是怎麼處理的,執行的順序是什嗎?
在ORACLE資料庫系統架構下,SQL語句由使用者進程產生,然後傳到相對應的服務端進程,之後由伺服器處理序執行該SQL語句,如果是SELECT語句,伺服器處理序還需要將執行結果回傳給使用者進程。
首先是使用者產生的SQL語句,傳到相對應的服務端的進程,然後採用SQL的執行順序。
SQL語句的執行過程一般如下:
解析(PARSE)—— 綁定(BIND)——執行(EXECUTE)——提取(FETCH 只有SELECT才需要這步)
解析
伺服器處理序接收到一個SQL語句時,首先要將其轉換成執行這個SQL語句的最有效步驟,這些步驟被稱為執行計畫。
Step 1:檢查共用池中是否有之前解析相同的SQL語句後所儲存的SQL文本、解析樹和執行計畫。如果能從共用池的緩衝庫中找到之前解析過產生的執行計畫,則SQL語句則不需要再次解析,便可以直接由庫緩衝得到之前所產生的執行計畫,從而直接跳到綁定或執行階段,這種解析稱作軟解析。
但是如果在共用池的庫緩衝中找不到對應的執行計畫,則必須繼續解析SQL、產生執行計畫,這種解析稱作硬解析
在緩衝池解析過的SQL,會有一個對應的雜湊值與之對應,你可以通過V$SQL視圖來查詢,請看下面一個例子:
SQL>SELECT * FROM SCOTT.DEPT WHERE DEPTNO =10;SQL>SELECT * FROM SCOTT.DEPT WHERE DEPTNO =20;SQL> SELECT HASH_VALUE , ADDRESS, EXECUTIONS ,SQL_TEXT2 FROM V$SQL3 WHERE SQL_TEXT LIKE ‘SELECT * FROM SCOTT.DEPT WHERE DEPTNO%‘4 ;HASH_VALUE ADDRESS EXECUTIONS SQL_TEXT---------- -------- ---------- --------------------------------------------------------------------------------442836625 27EE4B7C 1 SELECT * FROM SCOTT.DEPT WHERE DEPTNO =204215405494 27EEA3BC 1 SELECT * FROM SCOTT.DEPT WHERE DEPTNO =10
下面我們先清空共用池緩衝的執行計畫,然後使用綁定變數,查看執行計畫的變換
SQL> ALTER SYSTEM FLUSH SHARED_POOL;System alteredSQL> VARIABLE deptno NUMBER;SQL> EXECUTE :deptno := 10;PL/SQL procedure successfully completeddeptno---------10SQL> SELECT * FROM SCOTT.DEPT WHERE DEPTNO=:deptno;DEPTNO DNAME LOC------ -------------- -------------10 ACCOUNTING NEW YORKSQL> EXECUTE :deptno :=20;PL/SQL procedure successfully completeddeptno---------20SQL> SELECT * FROM SCOTT.DEPT WHERE DEPTNO=:deptno;DEPTNO DNAME LOC------ -------------- -------------20 RESEARCH DALLASSQL> SELECT HASH_VALUE , ADDRESS, EXECUTIONS ,SQL_TEXT2 FROM V$SQL3 WHERE SQL_TEXT LIKE ‘ SELECT * FROM SCOTT.DEPT WHERE DEPTNO%‘;HASH_VALUE ADDRESS EXECUTIONS SQL_TEXT---------- -------- ---------- 3669302979 27D2BA1C 2 SELECT * FROM SCOTT.DEPT WHERE DEPTNO=:deptno
Step 2:文法分析,分析SQL語句的文法是否符合規範,衡量語句中各運算式的意義
Step 3:檢查是否存在語義錯誤和許可權。語義分析,檢查語句中設計的所有資料庫物件是否存在,且使用者有相應的許可權。
Step 4:視圖轉換和運算式轉換 將涉及視圖的查詢語句轉換為相應的對基表查詢語句。將複雜運算式轉化較為簡單的等效串連運算式。
Step 5:決定最佳執行計畫。最佳化器會產生多個執行計畫,在按統計資訊帶入,找出執行成本最小的執行計畫,作為執行此SQL語句的執行計畫
Step 6:將SQL文本、解析樹、執行計畫緩衝到庫緩衝,存放地址以及SQL語句的雜湊值。
綁定
如果SQL語句中使用了綁定變數,掃描綁定變數的聲明,給綁定變數賦值。則此時將變數值帶入執行計畫。
執行
此階段按照執行計畫執行SQL,產生執行結果。不同類型的SQL語句,執行過程也不同。
SELECT查詢
檢查所需的資料區塊是否已經在緩衝區快取中,如果已經在緩衝區快取中,直接讀取器內容即可。這種讀取方式稱為邏輯讀取。如果所需資料不在緩衝區快取中,則伺服器處理序需要先掃描資料區塊,讀取相應資料區塊到緩衝區快取,這種讀取方式稱為物理讀。和邏輯讀相比較,它更加耗費CPU和IO資源。
修改操作(INSERT、UPDATE、DELETE)
Step 1:檢查所需的資料庫是否已經被讀取到緩衝區快取中。如果已經存在緩衝區快取,則執行Step 3
Step 2:若所需的資料庫並不在緩衝區快取中,則伺服器將資料區塊從資料檔案讀取到緩衝區快取中
Step 3:對想要修改的表取得的資料行鎖定(Row Exclusive Lock),之後對所需要修改的資料行取得獨佔鎖
Step 4:將撤銷資料的Redo記錄複製到日誌緩衝區,產生資料行的撤銷資料,將資料行修改的Redo記錄複製到日誌緩衝區,修改資料行。
Step 5: 產生資料修改的撤銷資料
Step 6:複製資料修改的Redo記錄到日誌緩衝區
Step 7:修改資料行的內容,如果之前的緩衝為乾淨緩衝,則此時將變為髒緩衝。
提取
提取只有SELECT查詢語句才有的步驟。擷取查詢的記錄行,必要的時候對查詢結果排序。
在http://www.cnblogs.com/kerrycode/p/3356845.html上面修改
ORACLE資料庫SQL語句的執行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