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架構已經成了個時髦的詞兒。就像安全一樣,所有人都聽說過,也都有自己的看法,但只有極少 一部分人知道它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本文在同時考慮主題和規則的情況下對業務架構的現象進行了探討。不知道業務架構的主題,則很難 判斷業務架構角色的內涵和外延,比如規則。很多管理者和架構師會說:“這有什麼問題?通過確 定利益相關者,並收集他們的觀點,基本上可以定義出業務架構。”很不幸,這種做法是極大的錯 誤,它會引發很多自相矛盾的觀點。
通過利益相關者的觀點定義業務架構的支援者潛意識裡會將重點從“它是什麼”變成 “它能為我做什麼”,並且會參照ISO/IEC/IEEE 42010標準1 處理觀 點和看法。然而,這個標準警告說觀點不能定義而只能用來描述主題。我們在這裡要把“描述 ”和“定義”區分開。可能收集了上千條描述也得不到主題的定義,因為所有描述或看 法都是主觀的,換句話說,每個人看到的都是他或她想看的。
我注意到,在各種會議和網上對業務架構數不清的討論中,大部分爭論都是圍繞著業務架構是做什麼 的,或者說應該做什麼的,實際上這是另一碼事。在我們定義對駕車的看法時,能給出車的定義嗎?不 能,因為駕車只與在車裡的幾個操作控制,以及它們對車怎麼移動的影響相關。此外,還有從車上發現 不了的駕駛規則和法規;只看車的外觀和內飾看不出它的內部結構。如果在車上這樣簡單的例子都解決 不了,那麼對於業務架構而言,我們憑什麼覺得利益相關者通過觀察能比業務架構師知道得多?
我在本文中介紹了一種方法,讓我可以定義出和企業的業務領域無關的企業業務架構。結果我發現, 業務架構比很多人想得都簡單,同時跟企業中的其它業務有更複雜的關係。我將闡明這一結論的推理過 程,同時列出一些成果。
業務架構定義
企業的架構業務元素
業務架構可以從業務和形式化兩個角度定義。第一種方式基於業務價值。貨幣價值是一種眾所周知的 業務價值。很多人都認為這個價值,包括貨幣商品的等價物,是業務唯一看重的價值。貨幣價值的抽象 非常簡單,並且建模、測量和管理都很方便;然而,在消費型社會中,錢不能吃,也不能穿,更不能帶 走。
在成立一個新公司時,要寫出企業的商業模式,就是公司的“業務面”。它通常是由企業 的核心業務職能組成的,是企業在市場上區分於其它企業的關鍵。業務職能是企業跟消費型社會中的 “供需”因素之間唯一的串連。
僅用貨幣價值衡量這個串連有點兒鼠目寸光。貨幣價值會混淆需求滿足機制,經過長期的運營,在需 求發生變化時,公司可能會錯過調整這種機制以跟進需求的關鍵點。如果客戶滿意度下降了,公司的營 收可能暫時還不會受到影響,但等到營收開始下降時可能就太遲了,公司在客戶那裡的名聲可能已經壞 掉了。也就是說貨幣價值可以用來衡量業務成效,但不應該作為唯一的標準。
與此同時,在消費型社會中,業務職能可以確定所有公司的業務價值。如果這個職能能夠滿足消費者 的需求,它們就能幫公司賺錢。也就是說第二種方式用貨幣和職能來衡量業務架構。如果業務架構是基 於業務職能的,那公司業務的精華和戰略目標很可能能夠適應市場的變化。
在討論業務架構時,我首先假定它是個架構。我選了ISO/IEC/IEEE 42010 1 中對架構的定義,並對它進行了擴充:一個系統/結構的組織體現在它基本能夠自給的內聚元素中,它們 彼此之間以及跟環境的關係中,以及能夠指導其設計和進化的共用原則中。如你所見,這個定義並不局 限於業務或技術。
有了這個定義,我對企業中幾個顯著的業務元素進行了考察,其中包括會被其他作者歸結到業務架構 中的那些。我所分析的元素是企業戰略、業務能力、財務(營收/利潤)目標、業務職能、客戶和供應商 、人員和商務程序、治理結構、商務資訊、組織圖,以及對經濟活動負責的結構。
在上面列舉的這些元素中,只有業務職能和商務資訊具備如下特質:
根本性—— 一個企業沒有它們就無法存在,並且它們是不可取代的
自給性—— 它們不是從其它東西中推匯出來的,可以獨立存在
內聚性——它們是一致並互相關聯的
導向相似性——它們有相同的指導原則。
也就是說這兩個元素有架構化的屬性。至於其它企業元素的特性,我可以簡單地介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