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部分linux的安裝都是圖形介面,鳥哥的教程也是圖形安裝,這裡我們來體驗一下linux text安裝模式與
圖形介面的不一樣之處。
下面的圖和字,圖下面的字是圖的內容的解釋。“【】”表示鍵盤操作的順序
初始,啟動介面,在經過一小段時間的載入過後,CD上的引導程式會檢測三個特性:鍵盤、顯示器和滑鼠的型號,通常這個過程沒有什麼問題
然後就會進入安裝時的初始Interface介面:
這個介面可以進行安裝前的選項,F1鍵進入當前介面,F2可以進入安裝選項,例如安裝前檢測系統等,F3是一般性的提示資訊,F4可以進入
到一個提示介面,可以提示輸入啟動選項,F5為維護模式(通常用來恢複系統)。
輸入 linux text進入文本安裝模式;如果直接按下Enter鍵則進入GUI安裝模式。
這裡是詢問是否檢測CD(安裝介質),這裡通常如果燒錄的CD沒問題,直接Skip(跳過)即可。同時在整個過程中有幾個按鍵很重要
Tab:在不同的選項間跳動;Space:選擇某個選項,F12進入下一步。這裡選擇【Skip】,可以省時間。
檢查顯卡,檢測顯示器、檢測滑鼠。
如果這個時候,按下Space鍵就會開始安裝,如果按下【Tab——》space 】則會返回。
選擇安裝過程的語言,這裡選擇英語,文字模式不支援ZH; 【tab——》space】
選擇鍵盤配置,可能有些人不太理解這個地方,我曾經和一個德國的工程師一起調試過PLC,他們的鍵盤和我們的鍵盤不一樣。【space】
因為我們的鍵盤與美式鍵盤一致,這裡預設即可。
選擇要安裝的環境,這裡有個人桌面、工作站、伺服器以及自訂模式,這裡選擇自訂模式,就是最下面的模式,用上下箭頭選擇。
選擇分區模式的介面。第一項為自動分區,會分成兩個分區,swap分區和一個根分區;第二項是利用DiskDruid工具進行手動分區,這裡我們
選擇第二項手動分區。
分區確認介面,詢問是否進行分區,並提示如果重新分區,則原來硬碟上的資訊,將全部丟失,這裡選擇Yes。【space】
這裡因為是首次使用硬碟,因此沒有分區,需要手動建立分區,可以硬碟的裝置檔案為/dev/sda,就是SCSI介面硬碟,光碟機的介面為IDE介面。
選擇New,進入手動分區介面。
這個圖有一些需要解釋:
Mount Point表示分區的掛載點,需要手動輸入,這裡我輸入的是"/ " 就是根分區。
File System Type: 檔案系統類型, 這裡我選擇的是Ext3;
Allowable Drivers : 表示的是選擇裝置驅動程式,這裡因為是SCSI介面硬碟,所以是sda
size:分區的大小,根據實際輸入大小,以MB為單位
Fixed Size: 分區固定大小
Fill .....一項是可以啟動並執行最大的大小,就是說這個分區的大小是動態變化的,這個模式適合分區完後硬碟還有空間未分區的情況
Fill All 選項是利用剩下的所有的空間
Force to be a primary partition:強製為主要磁碟分割,這裡通常適用於要選擇引導分區的時候,一般不做選擇。
swap分區的劃分,這裡可以看出,swap是一個虛擬硬碟分區,因為他沒有掛載點。
這是分區後的情況,通常大家的分區情況不可能完全一致。
這裡選擇是否要在bootloader載入Linux核心的時候,是否要傳遞參數給核心, 這裡可以根據需要選擇,通常不需要選擇。
這裡選擇引導載入程式,通常預設選擇grub,以前還有一個lilo的程式,兩者都是linux上比較流行的載入程式,Redhat的系統大部分
預設是grub, 如果你要在linux之後安裝windows,可以不選擇,然後在windows的安裝後讓windows下的引導載入程式來引導系統,如果
是單系統的話,那麼除非你用軟碟機或者光碟片引導,否則必須選擇。
詢問是否需要設定Grub的密碼,如果你需要多重安全保護,那麼可以設定,這裡我沒有設定。
這裡是boot loader程式載入選項的編輯畫面,通常預設即可,如果你要改變引導話的顯示內容,或者選擇其他要被引導的系統,那麼可以
進行編輯。
這裡要你選擇Boot loader的位置,這裡需要注意,安裝雙系統的要注意這個地方,如果選擇MBR那麼,以後安裝windows可能不能正確引導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推薦先win後linux的原因之一;如果寫在硬碟的第一個分區,那麼將會從第一個分區進行引導系統,如果要後安裝windows話
這個/dev/sda1是個不錯的選擇,我試過,這樣一直沒有出現引導不起來的情況。
這裡設定網路裝置的參數,就不多說了。如果選擇DHCP,那麼就會進入下個畫面,如果不是DHCP,即是手動設定那麼還
需要設定DNS和其他參數會進入另外一個畫面。
這裡設定主機名稱,這個地方如果連結的網路支援DHCP的話,可以不手動設定,如果你想手動設定,哪麼配置即可,這個主機
名影響smb服務和其他一些服務。
防火牆設定,這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配置,因為我打算以後手動設定,因此我選擇的沒有防火牆。建議開始使用的時候開啟防火牆服務。
這裡詢問是否啟用SELinux功能,這裡我們選擇啟用。
選擇時區,通常大陸選擇和我的一樣即可,前面還有一個香港的選項,也可以選擇。
超級使用者的密碼,這個密碼很重要,通常如果是大型服務應用話應該複雜一點,自己練習的話,簡單一點就可以了。
選擇要安裝的軟體包,星號表示選擇,上面有一個Total Size:表示的所有選擇的軟體包的大小,FC1的時候可以如果只安裝核心的話
我記得600M不到的樣子,FC4大約是700M左右,忘記了,大家自己實驗吧。這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
確認畫面,如果按下Proceed就執行安裝過程,如果需要修改配置,選擇Back即可。
這裡就是安裝過程的畫面,這裡如果細心的話,可以發現安裝之前的第一步是對硬碟進行格式化。然後才會是這個畫面。
開始安裝所選的安裝包,
準備安裝
安裝所選的軟體包,畫面的意思很直觀,不做解釋了。
安裝完成後會有一個reboot畫面,選擇重啟即可。
重啟完成後需要設定時間和增加普通使用者,按照提示做即可。
這裡有一個小提示:
不選所有的圖形功能的話會以層級3啟動,啟動後畫面和下面的圖相似,但是不一樣。下面這個登入後的畫面是安裝Text模式的
網路服務後的情況。這裡會提示啟動的硬碟,以及登陸後的TTy。
但是如果不選Gnome、KDE圖形介面,而選擇了文字模式的網路軟體包的話,會以層級5啟動,啟動後畫面如下所示。會有一個類比動畫的
時鐘。大家不要認為下面的模式是text模式,實際上是X11模式。
上面的有幾幅圖的順序我記得不是很清楚了,但是每幅圖的意思大體就是這樣的,安裝的時候注意一下就行了。
哈哈,這個算是一點小實驗吧,
不知道現在這個世紀這時代,linux程式員與系統管理員的工作好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