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于1963年的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IEEE)是世界上最大的專業技術組織之一,它在世界上一百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總數超過三十萬名會員。 你可能從沒聽說過它,但卻每天都在使用遵守IEEE制訂標準的各類電子設備,比如無線路由器。 日前,IEEE電腦協會發表了一份對2014年資訊技術產業的展望,看看業內大佬是怎麼預測產業走向的。
移動雲的崛起——移動分散式運算將見證爆炸式發展
移動計算以及雲計算正在融合為同一個平臺,能提供不受限制的計算資源。 行動裝置一般受制于記憶體、計算能力和電池續航。 但與雲計算結合後,資料處理和儲存將不再依賴行動裝置。 在這個新平臺上,人們能更方便地同步資訊,移動應用將更可靠以及更易於擴展,多種服務的整合會變得更輕鬆,使用者能隨意訪問商務應用以及多人協作服務,使用者體驗也會更加豐富多彩。 一大波新式服務正在蓄勢待發。
物聯網的擴張——期望四通八達的資訊網路能連通數位世界與生活現實
舊式的物聯網僅僅將各種智慧設備無縫整合到資訊網路中,而通過行動裝置與感應器,新式物聯網能直接監控它所處的環境,收集有關現實世界的海量資料,讓網路上的資料能更好地反映現實,達到良好的互動協作。 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需要找到將現實世界與對應的數位資源緊密連結起來的方法。
大資料的質變——我們需要更簡單的分析工具來對付洶湧而來的資料
大資料之所以難以對付,不僅僅在於它的三個V——容量(volume),速率(velocity)與多樣性(variety)。 事實上,金融、保險、行銷、健康這些產業界,以及科研機構,都急需能輕鬆處理大資料的人才與工具,來對他們收集的海量資料進行有意義的分析,但顯然技術界還沒有做好準備。 這個極端大資料的年代,在資料管理與分析方面,需要新的范式與準則,而2014年將是群雄逐鹿之時。
3D印表機的革命——借助新的工具與技術,大眾將能受惠于3D列印的力量
3D列印的新工具與新技術可以說是惠及萬家,無論是跨國公司還是DIYer。 3D列印給了他們一種更快、更便宜、更方便的工具,來製造新的設備,實現新的想法。 汽車部件、電池、義體、電腦晶片,甚至珠寶、服飾、火器,哪怕是吃的比薩,3D列印無所不包。 在未來的願景中,我們希望能將數字系統直接列印到現實的設備中。 這需要新的工具、服務與平臺,而創新的商業模式與業務過程,比如線上3D列印服務與「集腋成裘」的眾籌,同樣必不可少。 這一切在2014 年將繼續發展。 數位化正在為硬體設計、測試與生產帶來全新的變革。 無論是疊加式的3D列印,還是消去式的鐳射切割,技術的進展使人們現在能以更高的品質與速度,以低廉的價格輕鬆製作新產品。
新學習模式的技術基礎——我們需要一體化而無處不在的線上課程
在今天,世界各地的學生都能在網上註冊他們想要學習的任何課程,無論是電腦、信號處理和機器學習,還是歐洲歷史、心理學與天文學,而這一切都是完全免費的。 人們對大規模線上課程(MOOC)的興趣正在持續發酵,同時也給技術人員出了一道難題:如何滿足這些新的學習系統與模式呢? 像Coursera 這樣的MOOC平臺,一共有超過300萬學生與107位合作夥伴,而edX作為麻省理工與哈佛的合作專案,也有逾170萬學生。 這些平臺開設的課程,參與的學生動輒成千上萬。 這些學生用到的,不僅是作為主菜的線上講座,還有網上論壇、視頻通話、用以識別身份的按鍵記錄器,所產生的大量資訊也需要強大的伺服器來處理。 MOOC與其它新晉的線上課程一樣,要求一種新的學習體驗:一體化、無處不在而又能設身處地為每個人提供服務。 這需要不同的技術作為基礎,比如嵌入式技術與感應器相關的技術。
移動網路的更新換代——移動網路的基礎設施必須追上使用者的需求
移動計算無處不在,我們能用智慧手機與千里之外的家人與友人交流,這都歸其所賜,但它的魔力遠超于此。 當我們在公交與地鐵上購票時,當我們用App 叫外賣時,當我們在手機和別的媒體播放設備上看視頻聽音樂時,移動計算都在發揮著作用。 為此,移動計算系統必須能滿足這些需求。 思科公司預期,在2011 年到2016年間,全球移動網路流量將會增長18倍。 城市的資訊系統在這方面佔據著優勢:健壯的網路基礎設施,頻寬上G的骨幹網路,高速中繼,以及充足的電力資源與充電設施。 但仍有很多系統很多時候沒有這些優越條件,使用者也就享受不到足夠的服務,比如說災難倖存者,或者偏僻地區的手機使用者,又或者當上百萬人同時收看一場煙花匯演之時。 在這些場景下,基礎設施往往不堪重負,使使用者獲得的服務品質下降。 研究人員需要開發新的工具、中介軟體與應用,來緩解這一類服務品質的問題。
身份認證與隱私的平衡——人們擔心社交網路越發成為危險之地
社交網路已經成為互聯網上交流協作的關鍵組織范式。 儘管數位化社交網路帶來了重大的機遇,也受到了使用者的青睞,這些系統在不斷擴張的過程中也帶來了新的風險,引發了新的擔憂。 比如說,社交網路的使用者可能會遭受到線上欺淩,他們的照片可能被盜,他們的狀態更新也可能被壞人盯上。 即使使用者頁面一片空白,通過你認識的人也能推斷出你的個人資訊。 這些風險同樣涉及線上身份的管理問題,因為在這些情況下,一個人在網上的ID往往與他們的真實身份與生活聯繫得越來越緊密。 現在,衝突已經開始,在個人隱私與社交網路帶來的便利之間。
醫療服務的連線智慧化——智慧系統與輔助設施將會帶來健康
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電腦技術正變得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在個人與社會福利方面。 各種智慧系統、應用、設備與移動系統在膳食、運動等方面為人們提供必不可少的資訊,使人們更加健康。 而在醫療方面,處方、手術與輔助設施都需要智慧系統來分析資料與人體反應,指引治療以及醫療介入的設計與過程。 除了這些針對個人的技術進步,針對生物醫學資料、社會衛生資料以及相關中繼資料的大規模分析也越來越普遍,這些分析能告訴我們疾病的傳播情況以及人群中某些衛生習慣的具體情況。
電子政務——發佈資訊時的可互通性是個大難題
電子政府——或者說數位政府——這個概念指的是在政府服務、交易處理、民眾交流、政企互動等政府事務中採用資訊與通訊技術來提供改善相關服務。 這一概念的成功依賴于可互通性。 這方面的挑戰來自如何將政府資料與雲計算、開放政府與智慧城市構想整合起來。
科學雲計算——征服挑戰與尋求突破的關鍵
科學計算正在改變科學研究的面貌,現今一些科研突破依賴的新式實驗,在十年前來看都像天方夜譚。 在許多領域,科學計算是解決重大挑戰的關鍵,也給研究者帶來了科研突破。 科學計算有多種形態:高性能計算,高輸送量計算,多工計算與資料密集計算。 大資料帶來的資料集,無論在複雜度與容量上都在迅速增長,它們的分析、存檔與分享也成為了21世紀面臨的重大挑戰。 而為了應對這個挑戰,我們需要大規模的處理系統,隨著資料的增長,這些系統的設計與運行難度也將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