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式vs一站式:誰更佳?
在記者的案頭,擺著兩份調查報告,一份來自Gartner,一份來自德勤。 前者論證的是,企業或機構在引入兩家廠商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1108.html">網路產品後,5年內可以節省大約15%~20%的TCO(擁有權總成本), 並且大多數企業在引入第二家網路廠商產品之後,網路的複雜性也持續下降。 德勤的報告由思科委託所做,其結論是,從長期的角度來看,使用單一廠商產品和多廠商產品在總體費用上並沒有差別,因為引入多廠商產品帶來的最初的成本節省將被整個產品生命週期內不斷增加的運營費用所抵消,並且此舉還增加了服務支援、 交互操作、整合等運營方面的風險。
面對這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網路廠商會選擇何種策略? 使用者又該如何進行購買選擇呢?
思科顯而易見選擇的是一站式解決方案。 它不僅擁有全線的有線、無線、安全、優化等傳統網路產品,近年來更是推出整合了伺服器、存儲、網路的UCS(統一計算系統),力求通吃資料中心大餐。
惠普、戴爾目前也擁有資料中心領域全面的產品線,不過,並沒有推出整合型產品。 惠普推出的融合基礎設施架構集成並虛擬化了計算、存儲、網路和管理資源。 戴爾強調的核心理念之一是開放,號稱要讓客戶擁有充分的選擇權。
後起之秀華為也是來勢洶洶。 不僅擁有全面的網路、伺服器、存儲、安全等資料中心產品,借助于傳統的在通信領域的優勢,華為還實現了高效的雲間(廣域)互聯與災備。
針對于大規模的雲計算資料中心,華為今年5月份在Interop展會上發佈的CloudEngine系列交換器,據稱可滿足從GE/10GE到40GE/100GE的4代伺服器演進需求。 與此同時,在9月初舉行的華為雲計算大會(HCC)上,華為還發佈FusionCube一體機,融合了計算、存儲、網路等硬體設備,以及虛擬化平臺、雲管理、分散式儲存引擎等雲計算軟體。
在廣域網路設備方面,華為自主研發的NE40E路由器提供多資料中心間的靈活互聯和IP SAN備份,在全球運營商和行業網市場均有著成熟的規模應用。 在光傳輸方面,華為生產的OTN(光傳送網,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設備OSN系列產品具備海量級資料傳送能力,最大支援40G/100G×80波(3.2T~8T),適合於對容量、 即時性等要求較高的容災系統。
不過,華為在竭力推出一站式解決方案的同時,也在推進開放與合作策略,爭取兩條腿走路。 其典型表現就是所謂的「被集成策略」。
華為企業業務BG CEO徐文偉曾表示,對華為來說,企業業務裡面的管道策略就是「被集成」。 「什麼叫被集成呢? 就是我們提供標準化的產品、解決方案以及平臺,通過合作夥伴一起去拓展業務、拓展客戶。 」徐文偉說,公司內部有一個決議,明確規定了華為被集成的策略。
在解決方案方面進行合作的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今年3月,華為攜手全球廣域優化領導者Riverbed,共同發佈了基於華為AR G3企業路由器的廣域優化方案。 而在今年的華為雲計算大會上,包括英特爾、SAP、Citrix、用友、埃森哲、升騰、Seagate、VMware、CA、Asigra等20多家廠商在內的合作夥伴共同亮相,顯示了華為的強大氣場和開放心態。
在記者看來,華為之所以選擇一站式解決方案和開放合作兩種策略並行的模式,其背後最重要的原因是源于客戶的需求。
「企業進行採購時一定要確定好自己的策略:到底是為了更便捷還是為了更省錢。 」一位在國稅系統工作了多年的網路主管告訴記者,如果為了省錢,就需要從多家供應商採購;而如果為了管理方便、系統穩定,則最好從一家供應商採購。 根據他的經驗,最好骨幹網、核心網從一家主流廠商採購,彙聚與邊緣產品可以考慮從其他家採購。 這樣既降低了價格,也使將來骨幹網擴容時不會有太大麻煩。
「廠商一站式解決方案的收費可能會高一些,但是解決了一些內部集成和優化的問題,拿過來就能用。 如果由使用者自己分別去採購,就要求使用者有很強的集成能力。 」 Gartner資料中心研究總監曾劭清從另一側面解釋了兩種策略的差異性所在。
由此看來,從一家供應商還是從多家供應商採購,其實沒有絕對的好或壞的區分,關鍵是看自己的需求:圖省事放心的當然是儘量選擇某一供應商的產品,而對價格敏感的使用者就需要引入多家供應商。
看來,華為的兩條腿走路的策略正是為了滿足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乃是對客戶需求深刻感知之後採取的理性選擇。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