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nbsp;
雲存儲
存放裝置
nbsp;
雲存儲
存放裝置
從雲存儲結構模型可知,雲存儲系統是一個多設備、多應用、多服務協同工作的集合體,它的實現要以多種技術的發展為前提。
一、寬頻網路的發展
真正的雲存儲系統將會是一個多區域分佈、遍佈全國、甚至於遍佈全球的龐大公用系統,消費者需要通過ADSL、DDN等寬頻接入設備來連接雲存儲,而不是通過FC、SCSI或乙太網線纜直接連接一台獨立的、私有的存放裝置上。 只有寬頻網路得到充足的發展,消費者才有可能獲得足夠大的資料傳輸頻寬,實現大量容量資料的傳輸,真正享受到雲存儲服務,否則只能是空談。
二、WEB2.0技術
Web2.0技術的核心是分享。 只有通過web2.0技術,雲存儲的消費者才有可能通過PC、手機、移動多媒體等多種設備,實現資料、文檔、圖片和視音訊等內容的集中存儲和資料共用。 Web2.0技術的發展使得消費者的應用方式和可得服務更加靈活和多樣。
三、應用存儲的發展
雲存儲不僅僅是存儲,更多的是應用。 應用存儲是一種在存放裝置中集成了應用軟體功能的存放裝置,它不僅具有資料存儲功能,還具有應用軟體功能,可以看作是伺服器和存放裝置的集合體。 應用存儲技術的發展可以大量減少雲存儲中伺服器的數量,從而降低系統建設成本,減少系統中由伺服器造成單點故障和性能瓶頸,減少資料傳輸環節,提供系統性能和效率,保證整個系統的高效穩定運行。
四、集群技術、網格技術和分散式檔案系統
雲存儲系統是一個多存放裝置、多應用、多服務協同工作的集合體,任何一個單點的存儲系統都不是雲存儲。
既然是由多個存放裝置構成的,不同存放裝置之間就需要通過集群技術、分散式檔案系統和網格計算等技術,實現多個存放裝置之間的協同工作,使多個的存放裝置可以對外提供同一種服務,並提供更大更強更好的資料訪問性能。 如果沒有這些技術的存在,雲存儲就不可能真正實現,所謂的雲存儲只能是一個一個的獨立系統,不能形成雲狀結構。
五、CDN內容分發、P2P技術、資料壓縮技術、重復資料刪除技術、資料加密技術
CDN內容分發系統、資料加密技術保證雲存儲中的資料不會被未授權的使用者所訪問,同時,通過各種資料備份和容災技術保證雲存儲中的資料不會丟失,保證雲存儲自身的安全和穩定。 如果雲存儲中的資料安全得不到保證,想來也沒有人敢用雲存儲,否則,保存的資料不是很快丟失了,就是全國人民都知道了。
六、存儲虛擬化技術、存儲網路化管理技術
雲存儲中的存放裝置數量龐大且分佈在多不同地域,如何實現不同廠商、不同型號甚至於不同類型(如FC存儲和IP存儲)的多台設備之間的邏輯卷管理、存儲虛擬化管理和多鏈路冗余管理將會是一個巨大的難題,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 存放裝置就會是整個雲存儲系統的性能瓶頸,結構上也無法形成一個整體,而且還會帶來後期容量和性能擴展難等問題。
雲存儲中的存放裝置數量龐大、分佈地域廣造成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存放裝置運營管理問題。 雖然這些問題對雲存儲的消費者來講根本不需要關心,但對於雲存儲的運營單位來講,卻必須要通過切實可行和有效的手段來解決集中管理難、狀態監控難、故障維護難、人力成本高等問題。 因此,雲存儲必須要具有一個高效的類似與網路管理軟體一樣的集中管理平臺,可實現雲存儲系統中設有存放裝置、伺服器和網路設備的集中管理和狀態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