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Google—從單一應用服務商走向綜合資訊運營商。 第一階段通過平行計算、分散式存儲建立了自己的技術架構,通過強大的搜尋引擎及特有的Google Adsense廣告模式佔領全球除中國市場的主要份額。 第二階段是嘗試多方參與的PaaS、SaaS服務模式和廣告之外的收入模型。 第三階段是試圖推翻windows的桌面統治,但未成功。 第四階段在美國鋪設了全國的光纜,並且進入了美國家庭和企業,全面為客戶提供基於內容的網路服務;開放的環境激發了大量的應用,通過不斷的利益迴圈保證了生態鏈良性収展,最終轉型為資訊運營商。
2. Amazon—偶然中有必然,無心插柳柳成蔭。 亞馬遜是第一個推出了IaaS服務,成為雲服務領域的工業標準。 亞馬遜在歐美的資料中心有大量的閒置設備(伺服器、存儲)、頻寬,為了不浪費資源,將這些閒置的頻寬轉售給其他客戶,本來的副業和三產在大產業環境支援下成就了Amazon如日中天的雲計算服務。
亞馬遜的EC2有幾個比較好的特點:一是應用,憑藉複雜的系統集成,讓開發者做好自己的應用;二是按使用量付費,傳統的系統是根據峰值設計的,新的設計完全可以按照需求和發展的階段進行設計;三是標準化的API, 很多客戶採取的是AWS的軟體,因為軟體已經發展了很多年,不斷的沉澱和改進使得其他公司技術模仿難度大,實際移植難度很高,變相形成很高的客戶黏度。 以上諸多特徵使亞馬遜的AWS成為IAAS行業的工業標準。
金融危機使歐美的企業雪上加霜,更多企業更願意嘗試這種類似「水電」的設施服務。 另外,Amazon本身的電子商務能力(支撐體系、服務體系、廣告推送能力、客戶通達能力),也是AWS(EC2、S3)成功地關鍵基礎。
3.微軟—巨人的徘徊,軟體還是服務? 基因決定方向。 做產品的公司,不管是軟體還是硬體,在這些應用裡面都是賣產品,進入到服務行業需要一段時間的掙扎和徘徊。 微軟有幾個雲戰略:一個是自己運營,一個是夥伴運營,一個是説明客戶自建。 產品及方案解決、私有雲化、SaaS化是微軟的特點。
4.AppleStore—雲、端互動,永遠的時尚。 每一款產品出來以後,不管技術是好還是壞,時尚的外表讓很多年輕人風靡。 蘋果和索尼處在不同的分水嶺,App Store是兩家公司從業界走向分化的標誌。 蘋果的雲讓使用者形成了多次消費,客戶也不停的嘗試它的雲。 雲有很多的體驗和應用,又促進了使用者去使用它的端。 蘋果的策略是追求極致的使用者體驗、最優的服務、最優越的消費心理、最高效的銷售手段(高端群體領袖客戶引導普通消費者的口碑行銷、吊足胃口變賣方為買方),一切為了極致而生,極致導致巨大成功。 通過終端帶動雲端發展,通過雲端維持終端長期活躍,是三大運營商需要借鑒的。
5.設備廠家雲服務模式—業務轉型、變相銷售和ITaaS。 設備廠商目前主要提供雲技術服務、雲平台產品提供、私有雲(系統集成)、硬體+公有雲平臺合作運營分成,理想目標是ITasS(中小企業不建IT設施、沒有IT運維人員)。
6. IDC公司雲服務模式—「提高利潤、嘗試進入真正互聯網的機會」。 協力廠商IDC公司、CDN、虛擬主機公司規模越大,就會碰到資源瓶頸、業務瓶頸、利潤瓶頸,大的IDC公司和運營商面臨在IDC業務上類似的天花板,和運營商不同的是這些公司頻寬、IP本身是從運營商批發和代理的,利潤極低, 單一業務的生存及發展壓力壓迫這類公司必須快速轉型,尋求新收入來源、生意模式的轉型。 在三大運營商「去電信化」的今天,這類公司更應該快速完成互聯網化的轉型。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