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雲計算為什麼會這麼熱?
其實,雲計算的應用比這項技術的名稱要出現得早了許多年。 早在1996年,我供職的這個政府機構便開始與其他政府機構在網上分享一個工資福利系統。 那個線上軟體(資料庫)使得許許多多的政府機構可以直接調閱其他政府機構的工資福利資料。 用今天的標準看,那是一個典型的「SaaS」。 1996年那會兒,微軟還沒看到到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5739.html">互聯網技術的前景,谷歌那兩位創始人還在大學讀研究生, Amazon剛剛打算在網上售書。 但過幾年,到了世紀交接之際,我們在挑選軟體時,「是否能在‘瀏覽器’上運作」已經成為衡量標準之一。 2001年,我自己經營的那個小公司,就停止購置所有的伺服器以及公司辦公所用的電話等硬體。 我們將公司的核心軟體和資料庫裝到Amazon的系統上,公司的電話也是在雲間。 雖有「交換臺」,系統卻在一家公司的「雲」裡。 我們各自的臺式電話和手機,全由那交換臺負責接通。
但那時候我們腦子裡並沒有「雲計算」這一概念。 雲計算這個稱呼似乎是突然出現的。 從上面的「簡史」看,雲計算這概念並不是新技術、新產品,而是人們給一項悄聲發展的應用方式起的「學名」而已。 當然,今天雲計算基礎與技術結構已經與當年相比已有天壤之別。
說實話,當我在2007年在一次會議上聽到雲計算這個概念時,也沒有太重視,僅僅覺得是老技術的翻新使用,新瓶裝舊酒,而且被那些公司灌注了「興奮劑」。 那麼什麼是使得雲計算「重返江湖」,並將IT領域搞了「天翻地覆」呢?
IT的成本!
IT的成本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動力。 研究市場和產品開發(D&R)的人都知道,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類似產品之間的競爭是產品發展的原動力。 比如,HP產品和Dell電腦相互競爭。 競爭使得兩家廠商的產品從品質、外觀、價格到售後服務全都搞得盡美盡善,以爭取顧客。 而雲計算作為一種技術的出現和應用,卻沒有其他類似的技術作為競爭對手。
2007和2008年期間,美國與西方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中的「惡像」已露倪端,人們開始在組織運作的各個角落中尋找機會降低運作成本。 我們知道,隨著IT的發展,社會運作的總成本是相對降低了,但IT的成本並沒有因為自身的高速發展而降下來。 比如,10年前要花1000美元才能買一台第二代的DellPC,到今天,一台第二代的PC的價格還是在1000美元左右,只是性能上好了許多。 如果在網上分享IT資源可以降低IT的成本,而且以前就有先例,那為什麼不再朝著這個方向研發呢? 這樣一來,雲計算這個概念就正正式式地登上了「大雅之堂」。
雲計算能節省在IT上的投資,這一點在降低TCO(總體成本)上最為明顯。 美國企業和政府機構入雲的主要動力就在於此。 至於其他優點,諸如省電節能等等,沒有人太注意。 這就好象私家汽車一樣:有錢的人開私家車,沒錢的人坐公車。
在能節省IT資金的前題下來看雲計算在技術上的優點:從DR、備份,到Data Center的安全和平日的技術支援,這些平日裡令諸位CIO頭疼的問題全都由雲計算的供應商負責了。 尤其是SaaS,連系統升級都不用操心了。 這些問題大家都比我懂,不贅述。
美國這邊有人預測,如果雲計算繼續發展,10年後的IT部門就會不復存在。 各個運作部門有一到兩個比較懂IT的人就可以了。 CIO一層的IT主管的主要任務就是管理各個雲計算的帳戶。 簡言之,雲計算將改變整個IT部門的結構。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