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雲計算還僅是一個新概念;現如今,從政府到企業,投資發展雲計算熱情高漲。 截至今年3月,國內宣佈推出雲計算規劃的城市不下20個,而幾乎所有的IT設備和軟體廠商都宣佈進入雲計算領域。
雲計算的魅力之所以這麼大,在於它被看作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三個里程碑,將會給公眾的生產、生活以及社會運作方式帶來巨大變革。 這對於IT企業來說,代表著發展新方向,意味著市場新機會,堪稱未來兵家必爭之地;對於地方政府來說,可能是謀求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突破口之一,有望成為地方經濟健康發展的新增長點。 同時,就國際競爭而言,在雲計算領域,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處於同一起跑線,努力發展則可能躋身世界一流,擁有核心優勢。
在這樣的理念和共識下,多個地方政府出臺規劃、拋出優惠、快速佈局,大量企業紛紛湧入、跑馬圈地、加大投資,發展雲計算可謂風生水起。 然而,風光背後,隱憂陣陣,我們也必須敲響警鐘。
部分地方盲目攀比,一哄而起,同質化嚴重。 建設目標越喊越大,從地區雲計算中心、亞洲中心到全球資料開發和處理中心,少了些腳踏實地之氣;八仙過海一盤散沙,地方上各搞各的,若沒有共用開放,則易導致大量「孤立雲」的產生,難以發揮雲計算集約化功效、協同的優勢;重硬體輕服務 ,各地多把精力和資金放在雲計算平臺搭建上,主要包括大量伺服器、存儲、網路設備等,但是對應用研發、如何服務本地優勢產業卻投入寥寥、重視不夠。 檯子搭得挺好,唱戲者卻有限,唱戲水準也不高,造成昂貴的計算和存儲資源的浪費。
如若任其發展下去,不加引導的話,眾「雲」彙聚之日,恐是烏雲密佈之時。
不謀全域者,不足謀一域。 要把控發展之潮,防止氾濫成洪,國家需要加強頂層設計,統籌佈局,防止各自為政。 一方面,出臺國家層面的雲計算戰略規劃,因地制宜,避免區域重複投資、資源浪費;另一方面,開啟雲計算標準統一化工作,加快中國雲計算標準的研究和制定,積極參與國際雲計算標準規範的研究與制訂,真正實現雲計算最大限度共用資源、 彈性使用的特徵。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 要營造良好環境,防止「帶病」發展,健全法律法規是當務之急,更是長久之計。 使用者對雲安全信任度不高,法律法規機制不夠健全,是當前影響雲計算發展的關鍵障礙之一。 儘快建立和完善雲計算服務及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規,確保雲計算建設、運營、維護、使用、服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構建使用者對雲計算服務的信任。 如此,才能推動雲計算成為社會公用基礎設施。
發展雲計算,地方政府切忌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落入「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怪圈。 應該從地方實際出發,結合本地經濟發展規律,考慮與當地產業集群的對接。 儘管雲計算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可以讓分佈在全球任何地方的企業都享受到雲計算服務,但只有與當地優勢產業集群的融合,才能牽一發而惠全身,反過來,又可以更快、更理性地推動雲計算產業的發展。
「千萬不要把雲計算搞成第二個房地產,搞成第二種招商引資的高新開發區。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的這句話,值得每一位主政者、每一位從業者警惕。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