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已死? 應用數量猛增源于開發門檻的降低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智慧手機APP

去年的7月10日,AppStore度過了自己6歲的生日。 一個月前的蘋果開發者大會上,蒂姆·庫克剛剛宣佈了一項驚人的資料,AppStore上線至今的應用數量已超過120萬。 龐大的應用數量也讓"僵屍應用"在全部應用中的占比逐步攀升。 到了2015年1月份,這一比例已經達到83%。 這意味著在AppStore不改變"被發現"規則的前提下,新應用抛頭露面的機會將十分渺茫。

App已死? 這樣的疑慮開始困擾創業者和應用開發者。 與此同時,各大平臺的應用增長速度卻依然居高不下,2014年底,安卓平臺應用數量達到143萬,首度超過IOS,而2014年全球移動應用的使用量較之往年也增長了七成。 這或許可以說明基於App產品創業環境愈發艱難,但App這一產品形態本身依然保持著極為強大的生命力。

應用數量猛增源于開發門檻的降低

早在三年前,全球第一百萬個移動應用誕生之時,國內某家媒體就曾探討過導致App數量高速增長的原因,得出的結論是因為開發應用門檻的降低。 根據統計,開發應用數量少於10個的開發者占到了總開發者的80%以上。 這80%中的一部分為個人開發者,一部分則是通過提供創意並將程式設計任務外包給剩下的20%中某些人完成應用的開發,而新應用的擁有權則歸自己。 "人人都可以成為開發者",這在移動互聯網早期幾乎是不可想像的,那個時候想開發一款移動應用意味著首先要通過運營商放行,還要與硬體和質保問題做鬥爭。

如今,移動應用開發門檻已經降到幾乎為零,這要歸功於眾多自助生成App平臺的出現。 在百度搜索框中輸入"App自助"或者"App生成",結果中出現眾多自助生成App平臺,通過這些平臺,使用者可以在短短幾分鐘之內製作出一款App,併發布至各大主流應用市場。 這些平臺不僅針對社交、媒體、電商等類型為不同需求開發者提供了不同的範本選擇,而且還在每個類型的App中提供了眾多風格不同的樣式,使用者只要填寫應用名稱、介紹等必要資訊便可直接生成一個App以及獨立的後臺管理系統, 在後臺使用者可以進行內容管理、廣告管理、發佈商品等操作,整個製作流程不足5分鐘。

"零門檻"對於移動應用數量的增長助推作用可以用"可怕"形容,有資料統計IOS和安卓兩大平臺應用數量加起來在300萬左右,其中通過App自助生成軟體生成的就占到30%左右,當然這些應用中的大多數應用使用率都很低, 甚至有些應用從誕生就被棄之不用。 開發門檻的降低在促使移動應用增速提高的同時,也拉大了僵屍應用的占比。

App沒有死,只是創業環境愈發艱難

對於以App為產品形態的創業專案而言,開發成本、推廣成本以及使用者獲取成本都是一筆巨大的開支,而同類創業專案的不斷湧現和互聯網巨頭的涉足也讓創業團隊的生存機會幾乎被擠佔殆盡。 與此同時,諸如微信這樣的超級應用不斷延展產品線,也讓App這一產品形態的前景開始遭到質疑,悲觀者甚至發出"App已死"的哀鳴,持此論調者眾多,但其論據卻大多站不住腳,充其量只能證明App創業環境愈發艱難。

駁斥此種論調的一個有力事實論據在於,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佔據人們手機螢幕的仍然是各式各樣的App,尚沒有一個新的產品形態能夠取而代之。 有人說微信公眾號的出現正逐漸代替App的位置,因為對於企業和商家而言,微信面向認證帳號不斷開放的服務介面以及龐大的使用者群體足以滿足其商業化的需求。 不過別忘了,微信這個超級App本身形態就是App。 也有觀點稱使用者經常使用的應用集中在幾個必需的App上,因為日常社交、購物、出行等需求完全可以通過這些App集中解決,不需要再安裝其他應用,因此得出新應用機會渺茫的結論,對此我不敢苟同。 使用者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夠在使用者手機中留存的下來的應用必然滿足了使用者某些剛需,這是產品能否獲得使用者認可的問題,並不是App產品形態的問題,也不能證明App的過時或者說衰落。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H5技術的發展,使得H5頁面在產品體驗上已經無限逼近于獨立App,市場上開始出現大量基於H5技術的輕應用,將眾多應用以H5頁面形式集中到一個平臺上,當然大多數該類產品的形態仍然是App。 又或者是百度直達號的做法,將商家、企業、本地生活服務商以H5頁面形式進行整合,並通過移動端檢索讓使用者快速直接地對接所需服務。 這種模式對於創業者來講固然是個好的推廣管道,但問題在於過分依賴大平臺提供的流量支援,很難說將重蹈PC時代競價排名機制的覆轍。 同時創業者對產品缺乏足夠的把控力,限於各種規則且疲于應對突發的平臺政策調整。 相信微信公眾號運營者在這方面感受頗深。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PC時代嘗到甜頭的站長寧願投入大量金錢打造獨立的App也不願使用微社區等產品,因為使用者攥不到自己手裡,缺乏安全感。

搶救瀕死App關鍵在於盈利模式

應用市場中免費應用的數量占到了大多數,特別是對於中國的開發者而言,想通過App本身的安裝量賺取分成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國內使用者沒有為App付費的習慣。 當這條路走不通時,所有的開發者都在思考自己的盈利模式,因為無論從獲得資本市場認可還是產品的長遠發展來看,盈利模式都是遲早要面對的問題。 尤其是功能較單一的工具類App,因為盈利模式不清晰,通常被投資界視為侏儒專案。

那麼該如何為自己的App找到一條合理且持久的盈利管道呢? 很顯然,PC時代靠流量直接變現的模式在移動時代已經行不通了,因為移動廣告無論在形式還是規模上都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單純通過點擊量投放廣告盈利遠遠無法保證開發者的收益。 特別是對於天然不具備盈利點的工具類應用,空有流量卻無法變現,往往死于探索商業模式的路上,或者被巨頭收購,這是最好不過的下場。 有沒有一種可能將眾多商家(廣告主)、App資源整合在一起,通過廣告分成的方式實現商家、App擁有者、使用者的三方受益,既保證商家的廣告投放效果,又保證App的收益,同時又能吸引使用者呢?

這當然是有可能的,由於移動廣告的糟糕體驗,許多應用都在嘗試用給使用者帶來收益的方式保證廣告主和平臺的利益。 比如使用者在某些新聞用戶端中點擊廣告可以獲得金幣,有些鎖屏應用甚至直接與使用者進行現金分成,也有些平臺整合眾多商家和App開發者資源,將商家廣告投放至各個App內,開發者再以收益誘惑帶動使用者的點擊, 點擊量的增加同時保證了App擁有者和商家的利益,可謂三方受益。 這對大量缺乏變現能力的移動應用來說,不失為一個好的盈利模式。

前不久日曆應用Sunrise以1億美元賣身微軟,一度引發人們對缺乏盈利模式的移動應用命運的唏噓,雖然說被巨頭收購也是證明自身價值的一種方式,但想必大多數開發者的初衷並非如此。 對於那些懷著理想主義仍然掙扎在死亡邊緣的App專案而言,生存還是死亡,是個問題,而問題的答案便在於儘早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