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諾登事件一方面讓一貫熱衷自我標榜的美國政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尷尬境地,另一方面也讓民眾對於網路資訊通訊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的話題再度升溫。
我們無力對國家的安全問題去做討論,這似乎更像外交事件,是各國政治家們相互博弈的過程。 就連華為CEO任正非在表示不再主動拓展美國市場時也顯示出了無奈——他暗示:水很深,不是我們一家民營企業可以駕馭的。
安全、隱私和便利似乎是悖論。 美國總統奧巴馬錶示,「你不能在擁有100%安全的情況下,同時擁有100%隱私和100%便利。 」(You can not have 100% security in the case, also has 100% privacyand 100% convenience.) 邏輯上來說,奧巴馬說的沒錯。 當然,這也成了美國政府為自己開脫的最好藉口。
但重要的是,是否我們在享受網路便利的同時,一定要以安全和隱私為代價?
「安全和隱私都是相對的,需要由具體的標準來定義,」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網路安全人事對我說,「對大眾來說,不要隨意讓自己成為網路攻擊的目標才是保護安全的最佳選擇,如果是單純的攻擊和防禦,那就成了矛和盾的遊戲。 」「人們喜歡免費,但免費是要付出代價的,毫無疑問,最大的代價就是個人資訊。 」
與其說安全和隱私問題是網路技術的問題,不如說是道德和法律問題。 從技術的角度來說,當你的資訊脫離你的視野,被置於協力廠商伺服器上時,你就難以掌控它暴露于誰的眼球之下,並被如何使用了。
事實上,無論是駭客,還是網路安全人士,乃至各種網路應用軟體的締造者——軟體工程師,他們大多是名副其實的「互聯網隱士」。 是的,他們締造了互聯網的世界,也説明從商者創造了數不盡的商業價值,但卻成為互聯網邊緣逍遙的「旁觀者」。
大資料時代,人們的分享欲被提升到了極致。 過去,你還只是把一些無關緊要的碎片資訊放到網上,現在你恨不得把整個電腦的硬碟都搬到公共網路上。 「目前對大多數使用者來說,當軟體的體驗做到極致時,安全和隱私的問題就會被拋到九霄雲外,」上述安全人事說,「但當你醒悟之後,一切就都不在你的控制之下了。 」
讓人們重新退回到沒有網路的時代? 那是不可能,也不現實的。 「想要魚和熊掌兼得,私有雲未來可能會是很多人的選擇。 」上述安全人士認為。
幾年前,亞馬遜副總裁、網頁架構師James Hamilton就認為:私有雲計算沒有前途,原因在與其無法達到共有雲計算帶來的規模效應。 此後幾年,亞馬遜迅速發展為全球最大的協力廠商雲平臺服務商之一,服務物件大多為面相個人使用者、對安全和隱私要求不高的商業網站和使用者。 然而,在人們對安全和隱私逐漸有了更多認識的今天,私有雲的僵局可能會被打破。
首先,多設備、小範圍的分享需求給個人私有雲提供了發展的空間。 現在,家庭擁有手機、平板、兩台以上PC的家庭已經越來越多。 這些設備之間的資料溝通如果通過公有雲網路將會是嚴重的頻寬浪費,而事實上它們之間便捷的溝通需求正在變得越發強烈。 通過公有雲傳輸資料的方式將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很可能是個人多設備間的私有雲聯通方式。
在資訊分享範圍方面,私有雲可以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 多數人只是希望在個人可控的範圍內分享資訊。 這個圈子可大可小,小則幾個成員,大則上千人,私有雲對於這種小規模的分享既迅速,又有效。 而共有雲最適合提供的是幾百萬人,乃至上億人的分享服務,這種方式在小圈子的分享應用中同樣不經濟——要知道,伺服器和頻寬的成本一點也不便宜。 對於私有雲分享者來說,唯一的挑戰是在分享圈子中保持一台終端線上——在今天,這似乎並不算是難題。
其次,私有雲可以極大增強人們在安全和隱私方面的保護。 前文我們說過,解決安全問題的最好方案是不要讓自己成為被攻擊的物件。 相比于樹大招風的公有雲,私有雲的隱秘性要高得多。 攻擊者沒有時間,或者也沒有興趣對於一些價值不大的私有團體發起進攻,更何況他們可能都不知道「你是誰,你在哪裡」。 但公有雲則不同,越是熱門的網站,或聚集資料越多的應用,就越可能成為駭客的攻擊目標——他們想找的可能並不是你,但你卻意外成了他們攻擊成果的副產品。
其三,在技術層面上,私有雲已經可以做到跨互聯網的溝通。 私有雲已經不再是以往的資訊孤島,當需要時,通過協調伺服器,「私有雲」可以與外界發生溝通。
然而,在商業模式上,私有雲服務面臨創新。 由於不再佔有使用者資料,私有雲服務商目前仍然以傳統提供服務收費的方式存在。 雖然在成本投入上,私有雲遠低於公有雲,可以以較低的成本運營,但讓習慣了免費的使用者選擇付費服務,那可能還有待時日。 能否創新出適合私有雲發展的互聯網模式,將成為決定私有雲應用能否被大規模推廣的核心因素。
對於個人來說,未來互聯網的「雲」應該是「公私合營」的狀態,而其中80%的資訊應該存在於私有雲中。 如果你很關注你的網路安全和個人隱私,那麼從現在開始,就可能不得不考慮稍稍控制一下你的分享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