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資料的深入發展,很多人都認為,在大資料時代下,中國企業普遍「不識數」,事實上,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不單中國企業有「不識數」的特色,這幾乎就是中國人的特色,我們似乎對數位有種天然的排斥感, 大多數的中國人更喜歡用玄幻來押注未來,或者希望觀音菩薩突然就溫柔地說出下一期七星彩的中獎號碼... 中國歷史上,算命先生、大法師的地位曾一度高於數學家和程式師。
好比,《人民日報》表述姚明時,常說:他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運動員,為我國籃球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值得中國全體同胞學習;而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7926. html">美國媒體則慣用量化的標準:姚明全勤的一個賽季,共出場82次,他在場的時候,火箭隊每100個回合的進攻中, 可以多得5.6分,防守中,則會少丟5.4分,這總計11分的影響,在NBA所有球員中排名第七,於是,莫雷給了他5年7500萬的合同。 雙方的論述,都是在表達姚明的優秀,但顯然,美國的報導給人的感覺更加清晰,也更具體,這就是數位的魅力,也體現了中美媒體之間的思維差異。 當然,中國的個別領域也裝模作樣地玩了一些大資料:2009年,國家統計局稱,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售價同比上漲1.5%,或者,每個月的CPI總是上漲一點點, 偏偏煮雞蛋就從1元了漲到1.5元了,就連小米去臺灣搶購時,也敢於少了30台,不知道大陸的資料會不會少一些呢?簡而言之,美國人迷戀數位是為了發現真相,而中國人貪戀數位,則是為了掩蓋真相。
筆者認為,大資料是一座待開發的金礦,它能夠促使中國製造、電子商務、經濟、體育的發展,但前提是,我們需要靜下新來學習技術,變革思維,還有最重要的:態度要虔誠。
星星之火,數中自有黃金屋
當然,我們也沒有必要妄自菲薄,在中國企業整體的資料荒原中,依然有些企業走到了前列。 BAT三大巨頭,還有一些歐美企業的代工廠,都已經耳濡目染地開始了大資料的探索和實踐:
阿裡巴巴旗下的淘寶網擁有上百萬的商家,消費者的購物清單,每天都會源源不斷地向雲端發送資料,而對這些資料的分析,會很容易知悉消費者的購買欲望、購物需求,於是,中國消費只要打開逛淘寶頁面,就會非常巧合地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一個籃球,或者一盒避孕套;騰訊獲批民營銀行執照,估計主要會面向小微企業的貸款,而QQ、微信,乃至財付通上的海量資訊,也會説明其不斷累計資料,從而更準確評估貸款企業資質,最大限度的規避風險;至於,百度搜索就更不用贅述, 消費者每一次使用放大鏡,都會留下痕跡。
此外,一些與歐美企業合作的代工廠,也將受惠于大資料浪潮。 一些以效率為生命的企業,會在組裝線上架設上百條網線,通過掃描槍和測試設備來收集資料,監控良率,高管們只要呆在會議室裡就會知道產線的情況了。
D1Net評論:
常言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些前沿企業是引領中國企業擁抱大資料的先行者,我們的企業確實需要一場摧枯拉朽的變革,需要透明度,需要逐步降低對廉價工作力依賴。 或許,在尋找新技術支援的過程中,大資料技術將會成為中國企業的好夥伴,認識到這些,就需要開始著手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