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研究顯示,雲計算將超越早期互聯網,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因為雲計算同時在全球範圍內推動移動商務、社交媒體和大資料趨勢,而這些技術之間的交互將徹底轉變未來20至25年的IT格局。 預計到2020年,這四大技術將成為資訊與通信技術增長的主要推動因素,屆時,雲計算模型將成為資料中心的行業標準,人們將在雲端創建並運行新應用程式,移動應用程式將不斷改變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溝通以及管理方式。
據矽谷公司副總裁、全球雲計算專家和美國雲計算委員會(U.S. Cloud Commission)主要成員賈桂琳?范艾克女士介紹,雲並不是指代某個地點,而是一種捆綁和提供計算基礎架構(基礎架構即服務)、開發工具(平臺即服務) 或應用程式(軟體即服務)的創新方式,而且這些計算基礎架構、開發工具或應用程式都能夠在資料中心以按需隨選的方式租用。 雲包括公共雲、私有雲和混合雲。 具體而言,公共雲可以通過互聯網為所有使用者部署上述服務;而私有雲或社區雲通過受保護的網路為指定使用者部署服務;混合雲則結合了公共雲和私有雲的特點,能夠進一步拓展IT功能。
工業化國家90%的財富是中小企業創造的,所以一國經濟發展和就業很大程度依靠中小企業。 而雲計算是當前能夠最有效推動業務創新,提高效益的工具,雲能夠極大地釋放企業的運營資本,便於企業將這些資本投入到增長型業務中去。 早在五至十年前,網路巨頭谷歌和亞馬遜已經步入雲端,採用雲管理大量的消費者資料。 雲計算已經成為唯一能有效管理數百萬使用者資訊,且同時兼具高度可拓展性和低成本特點的IT模式。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在其美國研究報告中預測,通過在雲環境中充分利用大資料,美國零售商的運營利潤可提高60%,而相關生產商也能節約近一半的產品開發和組裝成本。 報告還指出,幾乎任何企業都可以借助大資料將生產力和獲利率提高5%。
對於初創企業和中小型企業而言,雲是打造企業競爭優勢的不二之選。 由於雲計算能夠顯著提高資本效益,矽谷風投專家對其可謂青睞有加。 過去,初創企業需要投入10-15%的風險資本構建IT架構,現在只要購買相關雲服務。
雲計算時代,中小企業通過線上租用經營需要的商用軟體和技術開發工具,省去自購軟體費用,從而節約大量資金,並通過線上實現流程整合。 賈桂琳談到一家大型的跨國化工公司,該公司將旗下一家子公司從歐洲遷至美國,這在過去需要數月的時間處理各種財務資料,而現在,利用雲計算,只需要6周就可以在另一個國家開展業務,而且,通過租用相關服務,成本大為節約。 更重要的是,一個小公司過去完全不敢想的大公司大成本才能做的事情,現在通過支付小額服務費就可以享用了,甚至和大公司一爭天下。 他們通過通道購買服務,再借助社交媒體打廣告,這樣一來比傳統運行方式效率更高,價格卻低得多。
事實上,這種服務對於從大到小的公司都可以提供,小到2個人的公司也有相應服務商,比如作一個簡單的工資表,完全沒必要購買軟體,線上租用兩小時就一切妥當了。
具體到為政府量身打造的雲,同樣能夠説明相關機構在所有層面實現政務公開以及跨部門協作與創新,實現諸如醫療、銀行、零售、能源與製造等主要領域的資料獲取、分析,帶動經濟轉型。 美國聯邦政府採用「雲優先」戰略,在向雲端遷移方面的 IT 開支將高達200億美元,達到了美國IT總預算的四分之一。
在談到線上租用的資訊安全問題時,賈桂琳表示,中小企業主要考慮成本,他們自建資料中心所帶來的成本和安全性遠比不上公共雲平臺提供的安全性,除非一些特殊的軍工和國防企業需要自建私有雲環境。
有一種聲音認為,技術進步帶來失業增加,事實上,在某一個小的局部看也許是這樣,但是,總的來看,效率提高必然加速企業發展,從而增加更多崗位和機會,所以說,技術進步並不是消滅傳統產業,而是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隨著轉型的加速,技術和金融方面的人才缺口較大。 隨著雲計算和大資料經濟來臨,涉及到原有商業模式的轉型和調整,下一步,不適應的人需要進行大資料的應用教育,美國未來5年需要20萬大資料分析師,這也是大資料帶來的就業機遇,預計到2015年,因為大資料經濟到來, 全球與資訊相關新增崗位440萬個。
此外,雲也可以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創造就業機會。 例如,位於三藩市的一家名為Mobile Works的公司創建了一款移動應用軟體,能夠將西方企業的任務外包給印度的「移動辦公人員」,這樣,專案工作人員就能以較低的成本在行動裝置或網吧完成資料輸入工作。 借助移動雲服務,即使是身處偏遠地區、無法直接存取IT基礎架構的人也可以獲得就業機會,雖然這需要廣泛的互聯網覆蓋率,但如今的無線技術已能夠在無地面基礎設施的情況下,提供充足、簡便的網路連接。
有一個形象又略帶幽默的說法,隨著大資料的廣泛應用,這個世界越來越透明,我們就象生活在玻璃魚缸裡,您怎麼看大資料、雲平臺給人們帶來的積極説明和無奈甚至是消極影響,您認為它的廣泛應用是否意味著經濟發展更快,社會更進步, 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卻更焦慮。 在這樣一個被資訊裹挾的時代,有公司在不斷製造資料病毒的同時又不斷升級殺毒軟體,在積極提供大資料的同時又在買賣隱私交易安全感,您怎麼看待這個現象?
賈桂琳女士直言,「當前全世界幾乎都在關注爭議'魚缸'生活,美歐皆如此。 我認為,數位經濟不可阻擋,但問題也確實存在,比如我喜歡寫作,通過看我發表在網上的文章,人們不僅知道我是矽谷軟體行業的高管,甚至可以知道我的個人興趣與喜好,將我的個人身份和職業身份區分開來有利有弊。 我們在網上分享的個人資訊越多,我們與他人的互聯程度也就越高,但同時我們也洩露了自己的隱私,甚至面臨某種風險。 」
賈桂琳舉著她的護照給記者講了一個身邊的故事,侄女前不久有了第一本護照,她很高興放在網上,我看到後嚇了一跳,上面顯示有她大量的個人資訊,這對於一個剛踏入社會的小姑娘來說很危險,於是我在第一時間要求她快速刪除。 這就是大資料時代,既能分享快樂也潛在各樣危險。 因此我們需要有選擇性地在網上分享各種資訊。
如何保護大資料時代的隱私安全?賈桂琳認為,當下需要關注的是:1,加強對消費者的宣傳和教育,培養自我保護習慣,2,給消費者劃出一條安全線,明確規定線上應用中哪些資料可用哪些資料不可用。
賈桂琳說,安全保障要兩種方法並用:1,通過技術手段甄別限制,2,通過立法、政策加以限制。 當前,歐洲關於保護資料私密性的相關法規正在修改中,有的國家規定只能網上披露公務員資訊,巴西則規定資料不能出國境,德國在這方面有嚴格的立法,規定公民資訊只能儲存在德國境內的資料中心, 賈桂琳生活的加州就有消費者在積極推動立法強化資料隱私與安全,總體上看,歐洲在資料使用方面更嚴格。 儘管如此,必須正視,當前新技術發展迅猛,相關政策跟進滯後,導致衝突加劇。
大資料在各個行業廣泛應用,提供行業解決方案,包括汽車、金融服務等等,甚至還有媒體。 作為一名記者,我很感興趣它對傳媒的影響。
賈桂琳快速而肯定地回應我:極大的改變傳統媒體。 眼下,社交媒體的發展已經改變了資訊提供方式,很多諮詢來源於個人博客等自媒介,而不是依賴媒體雇員提供,導致傳統媒體越來越收縮。 隨著技術的介入,越來越多的人們能夠線上閱讀和寫作,加之,更多的內容也無需再依靠職業記者提供,因此,平面媒體、職業記者受到的挑戰會越來越明顯。 賈桂琳說,數位媒體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趨勢就是「內容為王」,人們尋求快速、便捷地獲取資訊,這是傳統媒體做不到的。
她介紹了美國職業記者現狀,正在分化成三大部分:1傳統媒體管道(如紐約時報)的記者為互聯網內容提供者(如雅虎)提供資訊,2,大企業有自己的網站,記者為他們寫作,或企業雇員成為企業內部記者(品牌導向型新聞)。 3,獨立媒體人。
大資料時代如何保證寫作者提供資訊的真實性?賈桂琳表示,這確實是個問題。 美國前些日子有一名駭客進入新聞聯合協會網站,發佈錯誤報導,15分鐘後被線上更正。 可以看出,如何及時平衡、糾正是一個問題,但同時,因為社交媒體時代的資訊高度開放,所以糾錯往往也很及時。
在結束訪問的閒談中,賈桂琳表達了她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她說,中國是一個注重創新的國家,當前,各個領域的創新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這是一個絕佳的發展機遇期,可以充分利用雲計算、移動商務、 社交媒體和大資料這四大技術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 借助移動互聯網以及在互動電視等方面取得的進步,交流和商務將變得越來越社交化,消費者的呼聲也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希望中國積極充分把握機遇,在全球範圍尋找合作夥伴,在推動世界實現進一步的移動化方面做出巨大貢獻。 「如果我們整合所有人的技術創新,我們將擁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數位化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