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不是互聯網和金融的簡單疊加,更深層次的變化是,一些基於互聯網應用的特有技術,推動了新的商業模式、產品、服務、功能在金融業內出現,金融體系隨之經歷著新的變革。 大資料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也被視為推動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在其發佈的《大資料:創新、競爭和生產力的下一個新領域》報告中指出:「大資料之‘大’通常是指資料量大到超過傳統資料處理工具的處理能力,是相對和動態的概念。 此外,大資料又被引申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即通過收集、分析海量資料獲得有價值資訊,並通過實驗、演算法和模型,從而發現規律、收集有價值的見解和説明形成新的商業模式。 」
金融業是大資料的重要產生者,交易、報價、業績報告、消費者研究報告、官方統計資料公報、調查、新聞報導無一不是資料來源。 但反過來,大資料對於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助推作用也逐漸浮現。
目標使用者拼精准
大資料對於互聯網金融的第一個助推作用在於尋找合適的目標使用者,實現精准行銷。
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新創企業或做貸款,或賣產品,憑藉高額收益率、手續費優惠,吸引使用者選擇自己。 然而,在越來越多同類企業吹響混戰號角的同時,互聯網金融企業也不得不面對來自同行業的競爭。 盲目擴張,產品單一,使得競爭力不強的互聯網金融企業,由於不能保證穩定流量、無法留住客戶而倒閉,成為行業的「炮灰」。 上海永利寶金融資訊服務有限公司CEO余剛分享了一組資料,以互聯網金融領域的P2P業務為例,截止到2013年底,中國有450家P2P公司,最短命的P2P企業出現在海南省,創立2天即倒閉。
在巨大市場壓力面前,許多互聯網金融企業都已意識到自身產品的行銷策略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欲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互聯網金融企業需要更精准地定位產品,並推送給目標人群。 正如德邦證券董事長姚文平在其《互聯網金融》一書中指出的:「與其一味地苦思如何‘做得更好’,不如考慮如何‘做得不同’」。
誰是潛在的購買者? 如何找到他們? 並讓他們產生興趣?
精准行銷的實現程度是互聯網金融企業存活與崛起的關鍵所在,這個領域雖然未達到成熟的發展狀態,但確實已經有了一些有參考價值的行銷案例。 例如,梧桐理財網推出了2萬起點的「梧桐寶」,是一款8%至10%預期收益的互聯網理財產品,其目標客戶是能夠承擔「兩萬元起投」的中產階級;即溶網推出的「即溶360」旨在為在校大學生及畢業生提供金融服務;「住金所」的「安心— 過橋貸」是針對中小微企業銀行貸款周轉推出的特色服務產品......
大資料在為這些互聯網金融企業找到自己的目標客戶,並解決精准行銷的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資料通過動態定向技術查看互聯網使用者近期流覽過的理財網站,搜索過的關鍵字,通過流覽資料建立使用者模型,進行產品即時推薦的優化投放,直擊使用者所需。
「芝麻信用」控風險
其次,大資料在加強風險可控性,支援精細化管理方面助推了互聯網金融,尤其是信貸服務的發展。
通過分析大量的網路交易及行為資料,可對使用者進行信用評估,這些信用評估可以説明互聯網金融企業對使用者的還款意願及還款能力做出結論,繼而為使用者提供快速授信及現金分期服務。
事實上一個人或一個群體的信用好壞取決於諸多變數,如收入、資產、個性、習慣等,且呈動態變化狀態。 可以說資料在個人信用體系中體現為「芝麻信用」,它便於解決陌生人之間以及商業交易場景中最基本的身份可信性問題,以及説明互聯網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識別風險與危機。 這些資料廣泛來源於網上銀行、電商網站、社交網路、招聘網、婚介網、公積金社保網站、交通運輸網站、搜尋引擎,最終聚合形成個人身份認證、工作及教育背景認證、軟資訊(包括消費習慣、興趣愛好、影響力、社交網路)等維度的資訊。
支付寶的大資料服務部負責人李穎贇以支付寶的使用者資料舉例,目前支付寶3億名實名認證使用者覆蓋了近一半的中國線民,他們的上網足跡提供了涵蓋購物、支付、投資、生活、公益等上百種場景資料, 每天產生的資料相當於5000個國家圖書館的資訊量。 當我們在淘寶、天貓等電子商務平臺上進行消費時就會留下我們的信用資料,當這些資訊積累到一定程度,再結合交易平臺上我們的個人資訊、口碑評價等進行量化處理後,就能形成使用者的行為軌跡,這對還原我們每一個人的信用有相當大的作用。 同時,通過交叉檢驗技術,輔以協力廠商確認客戶資訊的真實性,以及開發網路人際爬蟲系統,突破地理距離的限制,可以更全面、更客觀地得到風險評估結論,從而加強互聯網金融服務風險的可審性與管理力度。
毫無疑問,大資料將在互聯網金融將大展身手,但大資料只是分析工具,是人類設計的產物,不應過分迷信。 以P2P借貸行業為例,目前借貸業務不僅需要網路審核,更需要線下審核,信貸員的從業經驗和責任心是信貸安全的重要保障。 另外,除了個別企業,大部分互聯網金融企業目前的使用者規模和交易額都不大,缺乏大資料基礎,也無力承擔所需的基礎設施和處理成本。 在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過程中,如何發揮大資料的優勢,避免其劣勢,將決定互聯網金融的未來。
(責任編輯:mengyis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