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雖然已落下帷幕,但大資料在本屆世界盃上的精彩表現仍被業界津津樂道。 取代章魚哥保羅,大資料成為新一代的「預言帝」。 來看一下大資料在本屆世界盃發揮的威力:谷歌使用來自即時體育比賽資料公司Opta Sports的資料,通過其雲計算平臺成功預測了世界盃16強比賽每場比賽的勝利者;百度大資料則成功預測德國奪冠。 在説明無數彩票購買者贏錢的同時,大資料更是使得運營商在本屆世界盃嘗到了流量經營的甜頭。 世界盃舉行期間,中國聯通推出「你看世界盃,我免流量費,天天有大獎「促銷活動,向使用者提供非常優惠的定制視頻流量包。 「通過大資料,中國聯通針對不同的使用者群體推出差異化的定制流量包,實現了流量收入的增長。 」中國聯通集團資訊化和電子商務事業部副總經理耿向東向《通信產業報》(網)記者表示。 兩年前,《紐約時報》撰文「歡迎大資料的到來」。 兩年後,大資料的商業價值已經顯現。 醫療行業、交通行業、金融行業和零售行業,我們都能看到大資料的身影。 相對於這些行業,電信行業擁有更加豐富的使用者資料:使用者詳細資料、使用者上網日誌、位置資訊、訪問記錄、終端資訊等。 「電信運營商詳細記錄了人在現代化社會的資訊指紋。 資料儼然成為電信業的下一個生產力。 」一位來自中國電信上海研究院的專家向記者表示。 微軟委託IDC進行的一項最新全球研究發現,全球通信和傳媒行業有望在未來四年內從資料採礦中獲得超過2350億美元的資料紅利。 面對誘人的資料金礦,運營商準備好了嗎?
擁抱大資料截至2014年6月底,我國三大運營商的移動使用者數達到12.6億戶,3G使用者累計達到4.71億戶,4G使用者達到1397萬戶。 龐大資料體系的背後隱藏著巨大的財富。 然而,在過去的十幾年中,這些資料白白流失,並沒有真正轉化為價值。 「運營商一直在努力地建設智慧管道。 然而,由於成本很高以及企業管理粗放的原因,資料沒有得到運營商的高度重視,建設的經分等系統也存在技術短板,無法高效支撐資料轉換為價值。 」耿向東表示。 面對2350億美元的資料紅利,是繼續做「資料的搬運工」還是改做「資料的加工者」?顯然,後者成為運營商的選擇。 來看一下全球主流運營商的動作。 法國電信借助大資料改善服務水準,提升使用者體驗; NTT DoCoMo則收集使用者詳細資訊,改善CRM系統和知識庫能力,提升業務辦理成功性; AT&T則將與使用者相關的資料出售給政府和企業以獲利。 而且,這一次,國內三大運營商的步伐並沒有被落下。 耿向東告訴記者,中國聯通已經把大資料作為未來發展的主要戰略,IT系統也確定了以「集中大資料為核心,頂層設計引領IT建設,服務下層,助力客戶感知」為總體戰略。 去年3月15日,中國聯通推出第一個大資料應用系統——使用者上網流量查詢系統,解決資料時代使用者的透明消費問題。 耿向東告訴記者,在過去的一年,中國聯通又建設了集中化的大資料平臺。 「這個平臺集中了BSS、MSS、OSS三大系統以及信令系統的資料,各省分公司可以使用其中的資料做精細化行銷。 」耿向東告訴記者。 出於保護使用者隱私的需要,耿向東告訴記者,中國聯通暫時沒有將資料出售給協力廠商的計畫。 相對應的,中國電信的想法則大膽一些。 中國電信市場部副總經理唐珂介紹,中國電信的大資料戰略是雙輪驅動。 第一是對內實現智慧運營,為使用者提供精細化行銷服務;第二是對外提供增值化業務,將資料提供給零售行業、金融業和保險業等,實現資料的二次行銷。 當然,前提是保護使用者的隱私。 三大運營商中,中國移動擁有最為龐大的使用者群,其移動使用者數達到7.9億。 從大雲計畫開始,中國移動就已經著手大資料的研究和實踐。 中國移動業務支撐系統部專案經理何鴻淩介紹,中國移動大資料平臺還在演進的過程中,目前形成的是集團一級和各省公司的1+31套系統,總的資料容量大約在10+PB。 大資料應用則聚焦在客戶洞察,市場行銷、客戶服務和運營管理四個方面。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面對大資料帶給電信業的資料紅利,來自運營商的高層在不同的公開場合都曾表示,「面對OTT的衝擊,大資料將給運營商帶來全新的市場機遇。 」但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對大多數運營商來說,想獲得資料紅利並不容易:海量資料得不到有效監管,形成一座座資料孤島,企業中的技術平臺互不相通。 面對大資料帶來的機會,大型運營商做到了迅速反應,但是還沒有一家運營商能夠提供從服務到設備,端到端的所有服務。 」微軟電信事業部全球行業技術戰略總監Rick Lievano指出。 運營商面臨的第一個挑戰便是資料與資料之間無法「對話」。 來看一組資料。 中國移動,每分鐘銷售終端251部,每秒無線上網流量33GB,每天話單資料10TB,每秒傳送簡訊2.4萬條,每分鐘800萬次通話,每天信令資料100TB。 這些資料分散在BSS、MSS、OSS、信令系統和終端資訊庫中。 然而,由於IT系統全部採用「煙囪式」架構,因此,資料之間無法形成合力。 「因此,運營商做大資料的前提是實現IT系統的集中化和一體化。 」耿向東向記者表示。 他告訴記者,中國聯通計畫把所有IT核心的資料、網元側的資料、互聯網的資料,乃至與外部合作和關聯企業或者協力廠商交換的資料,全部整合,形成能夠反映企業全景、客戶全景、所有產品/管道的大資料平臺。 此外,面對龐大的資料,運營商現有的系統還無法做到資料全面的深入的分析。 「大資料要求把分散在網路中各個環節的資料彙聚拼接出使用者真正的全貌。 然而現有的DPI的分析僅僅用作幾張報表,無法清晰呈現使用者的真正需求。 」上述上海研究院的專家向記者表示。 不過,在何鴻淩看來,這些技術難題都可以解決,使用者隱私和資料擁有權才是運營商乃至整個行業面臨的難題。 「首先,解決資料擁有權,可以通過不同的商業模式,比如免費或讓利和使用者簽訂契約;第二,明確告知資料收集的內容和用途;第三,通過技術手段保證資料的隱私。 」三思而後行歐洲通信發佈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65.2%的歐洲電信運營商認為他們抓住了大資料帶來的機遇,但還可以做得更好。 為了做得更好,運營商對上馬大規模大資料部署方案和其他新技術的運用有著迫切的需求。 但是,Rick指出,這正是戰術引導戰略的典型失誤。 並非所有有價值的資料都是「大資料」,也並非資料都具有戰略意義。 2350億美中繼資料紅利的引誘下,所有的行業蠢蠢欲動。 但其實他們也很迷茫。 「大資料到來後,所有的技術方案供應商都找到我們,宣傳他們的方案有多麼優秀。 但是,我甚至還沒有弄清楚大資料到底是什麼,能給企業帶來多大的意義。 」一位來自運營商的資訊化系統建設人員向記者表示。 對此,Rick建議,推翻原有IT基礎架構,引入大資料解決方案之前,運營商首先要想清楚:要達成什麼商業目標?衡量成功的標準是什麼?這點上,Telstra和韓國SK電信提供了範本。 Telstra大資料部署只有一個目標:提升客戶滿意度。 而韓國SK電信的目標則是抓住先機,在室內定位服務(ILBS)方面收穫新的業務增長點。 「有了這樣明確的目標,運營商就可以更好地選擇能滿足其目標的大資料部署方案。 」Rick指出。 賽迪顧問分析預測,中國電信行業大資料應用市場將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增長水準高於大資料整體市場增速,到2015年,電信業大資料應用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25.3億元。 對於國內大資料超市,耿向東也建議:運營商務必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好頂層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