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5月21日刊文《大資料揭示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4327.html">美國居民消費模式》,文章稱, 美國各個地區的工資與福利金髮放週期的微觀資訊暗示,在妨礙當前美國「復蘇」的經濟陣痛中,處於陰影之下的脆弱群體境況最不容樂觀。 主要內容編譯如下:
幾周以前,我在和美國最大食品飲料公司之一的高管聊天時,他關於資料流程的看法對我很有啟發。
像大多數消費品集團一樣,這家公司也正投入大筆資金,使用大資料技術監測消費者行為。
該公司觀察的不僅僅是顧客買什麼和不買什麼。 最近,該公司越來越仔細地研究美國各個地區的工資與福利金髮放週期這樣的微觀資訊。
為何這麼做? 這位高管表示,2007年以前,多數美國城市的消費者在一個月中的食品和飲料消費金額是相當穩定的。
但2007年以來,消費模式已變得極其不規律。 勉強糊口的消費者似乎越來越多,只有工資、食品券或福利金到手裡時,他們才會買東西。 而且,這一變化不僅發生在最貧窮的地區,甚至中產階層地區也出現類似變化。 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各地區的工資與福利金髮放週期。
這位高管解釋道:「我們看到人們現在的購物習慣與衰退之前有了明顯的不同。 消費者緊巴巴地根據每筆工資量入為出。 此外,還有5000萬人靠食品券生活,食品券也有發放週期。 」
「所以,對我們公司而言,掌握這種工資(和福利金)的發放週期是非常重要的。 」
遺憾的是,外部人士(或記者)似乎不可能接觸整個經濟中的這些資料。 大公司對自己的大資料項目目守口如瓶(這家全美多種熱銷點心的生產商,不讓我透露公司的名號)。 同時,雖然經濟學家監測零售消費的宏觀趨勢,但他們通常不會去分析微觀的消費波動。
然而,這麼做的並非只有這家公司。 比如,沃爾瑪(Walmart)的高管近來便指出,「工資支付週期」的影響越來越大;另一家零售企業克羅格(Kroger)也指出,使用食品券的顧客比例已增加了一倍,意味著消費模式有了更多變化。 並且,隨著這些消息越來越多,起碼有兩條原因使它們值得人們注意。 第一條、也是最明顯的理由是,這些消息應讓我們警醒,在妨礙當前美國「復蘇」的經濟陣痛中,存在發不出聲音、處於陰影之下的脆弱群體。 最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失業率居高不下且實際收入與家庭財富縮水,似乎嚴重加劇了美國社會貧困階層的經濟拮据狀況。 (比如,近期公佈的一份翔實調查顯示,2007年至2010年間,拉美裔和黑人家庭的財富分別縮水44%和31%。 )
經濟拮据狀況像微觀消費習慣變化一樣難於評估,這是因為經濟學家一般並不追蹤這一問題。 但是,目前據推測有七分之一的美國人(約5000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另有相同比例的人生活在「食品無保障」的家庭。 同時,有600萬人使用食品銀行,4700萬人依靠食品券。 此外,美國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幾年前曾試圖研究經濟拮据問題,分析有多少家庭可以立即拿出2000美元來。 當時得出的結論是,四分之一的家庭沒有儲備隨時可用的應急資金。 「現在,儘管低收入家庭的經濟拮据狀況更加嚴重,但在看上去屬於中產階層的美國人中,也有很大一部分處境不容樂觀。 」
我認為上述趨勢值得注意(如果不是不幸的話)的第二個原因,是它揭示了我們對於時間的態度。 上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現代「進步」的一個標誌似乎是,我們對整個社會進行規劃的時間跨度已拉長了。 進入現代社會之前,農民或牧人既無法衡量時間的流逝,也不能精確地計算未來的風險。 進入20世紀之後,人們似乎對環境有了很大的控制,以至於有可能(也是有利的)長遠地看問題。 人們不再以應激方式倉促行動,而是學會了預先計畫,進行時間管理。 人們不必再每天忙著尋找食物,而是可以主動地提前計畫好,每隔一段時間去一次超市,這是更宏觀意義上人類社會與認知發生變化的一個有力象徵。
但是,正如過去五年的經驗所顯示,歷史不會沿著直線發展或者勻速前進。 如果你讓美國富人預測未來,他們可能把未來描述成自己期待踏上的一條精心校準的道路。 但如果你讓依靠工資而艱難度日的美國窮人預測未來,他們更可能把未來想像成無數個混亂的短週期。 換言之,經濟分化造成了不同的認知圖,當然也帶來了消費模式的微妙變化消費品公司的大資料專家們現在想要追蹤這些變化。
但願在不太遠的將來,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們將能進入大資料寶庫。 這個寶庫可能揭示許多資訊,不過也可能展示出讓人辛酸的一面。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