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們看到了很多雲計算的應用部署。 很多停留在概念階段的應用和服務,在2012 年已經真真切切地上馬、部署應用了。 大資料卻也因此而得到「彎道超車」般地發展。 在雲計算環境和BYOD、社交媒體、移動互聯等應用增強的趨勢下,大資料將在2013帶來更為 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猶如一股肆無忌憚的洪流可能會沖出一片綠洲,亦可能會淹沒一方聖土。
近日,美國市場研究公司IDC披露的報告顯示,全球大資料技術和服務市場將在未來幾年保持31.7%的年複合增長率,也就是大資料超市的增速將達到同期整個資訊和通信技術領域增速的7倍,2016年的總規模有望達到238億美元。
從這些資料我們可以看出,大資料的發展腳步將越來越快,在伴隨著不斷成熟的IT技術和雲計算平臺的大規模應用,大資料這塊「蛋糕」將越變越大。
其實,大資料並不是這兩年才出現,它是一個量的積累形成的質變。 這種質變在短期內會給人們帶來難以適從而又心急火燎的情緒。 但事實終歸是事實,大資料已經從背後毫無徵兆地走向了前臺:
一方面,大資料不再是科研和高科技公司的專屬,成為了廣大企業決策的支援平臺;另一方面,大資料將依託雲計算環境,結合BI、DW出現更多高附加值的服務形態。 前者,人們可以利用社交媒體、移動互聯等新興發展趨勢,從海量、雜亂無章的資料中提煉出有價值的資訊,並得出結論;後者,人們可以從大資料一體機、資料倉儲、商業智慧BI等平臺,獲取大資料服務支援。
在企業級市場,正在發生關於企業移動、BYOD、IT消費化變革帶來的全面影響。 這些新趨勢和技術的採用,無疑會給員工帶來更高的靈活性和效率。 這些變革勢必又會進一步給資料的管理帶來挑戰。 因此,大資料背景下,不僅有著更多的價值挖掘空間和潛力,而且也面臨著安全、管理以及有效性的挑戰問題。
百花齊放:大資料成2013新亮點
如果說2012年是雲計算的應用之年,那麼2012就是大資料的醞釀期。 如果說雲計算是平臺在2012年讓眾多企業和服務商歡欣鼓舞,那麼大資料就是寶藏在2013年讓每一個人都更智慧、更高效。
大資料時代的到來,會讓企業重新思考大資料分析的價值所在。 比如美國總統選舉,會通過海量的投票選舉和選民的意願,説明預測誰將獲選。 由於資料無所不在,各行各業都需要產生並消化各種各樣的資料,因此,資料採礦和分析在大資料這一現象中的價值也就變得更加重要。
除此之外,很多基於定位資訊、RFID標籤資訊,也會讓實體屬性的物品納入到人們的分析和監控視野當中,並有助於人們及早做出分析和預測。
在2013年,尤其是在亞太區持續的經濟增長態勢,會讓這一新興市場在通過大資料等技術力量支援下進一步提升業務活性和效率。
正如此前介紹的一份資料顯示,全球大資料技術和服務市場將在未來幾年保持高速增長,IT投資也將實現年平均5%的增長,到2016年將有望突破1520億美元。 而在大資料尤其是雲存儲領域,在2015年的支出將有望達到226億美元。 在這種背景下,2013年大資料將有望出現如下特點:
一、迎來IT轉型新契機
IT消費化和BYOD趨勢會對技術提出更高要求,不僅要能實現任何設備、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都能無縫訪問,而且還需要有更快的回應速度,實現跨平臺橫向擴展,同時保證安全性。
60%的企業提供BYOD(來源:Bitzer Mobile)
虛擬化和基於雲的各種服務將有望擔當起IT轉型的重任。 在2013年將會為業務移植(包括為移動、BI業務應用而進行的基礎架構、備份移植)提供成熟的IT環境而鋪平道路。
二、「大資料」百花齊放
2013年將有望成為大資料加速發展之年。 作為業務平臺而支撐的資料科學將會充分應用大資料技術更深入地洞察資料價值,並以此形成價值而形成相互角逐的重要戰場。
到2016年,亞太區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雲資料流量的地區。 各組織機構將充分利用大資料優勢,進一步增強業務敏捷性和準確性,從而有利於企業獲得更好的投資回報。 然而,海量資料帶來的主要挑戰是如何有效的管理。 IDC和Gartner等機構都預測表示,2015年全球1000大企業將會誕生出100萬個大資料相關的崗位,然而這其中卻僅僅有三分之一的崗位能滿足資料管理需求。
在我們國內來說,將會湧現出更多基於大資料的軟硬體和服務商,尤其是基於大資料平臺的BI軟體和行業應用相結合。 這方面的典型應用主要會體現在互聯網、電信、視頻監控等領域,其他行業也會逐步推廣。
三、可信IT
虛擬化、雲計算、移動技術和大資料應用,都給企業提出了一個嚴峻的話題:如何創建、交付和管理這些資訊?
快速擴充的IT基礎設施、應用規模和雲環境,給資料資訊的增長提供了便捷通道,然而也給企業帶來了更多的安全風險。 因此,企業亟需開發出新的能夠減輕這些風險的系統和解決方案,並有助於監控資料保護的合規性。
順勢利導:大資料洪流之利弊
大資料如同水一樣,如果量太多又沒有足夠好的工具和方法去引導的話,就會變利為害,大資料如同洪流一般,來勢洶洶而又讓人無所適從。 如果加以合理引導,如同引水一樣就會惠及全民,想法則會禍害一方。
如何禍害一方? 請聽我慢慢道來:一方面,大資料衝擊之下,勢必會給企業的IT基礎架構帶來強勁衝擊,因此企業需要有更強大更具擴充性的平臺來滿足更多資料的處理、傳輸、存儲等基本訴求,而這些勢必會傳導給企業的財政支出。 另一方面,還需要提高員工的IT技能,懂的在海量資料環境中,如何實現更高效的管理這些平臺。 提高員工技能,或者需要更高級技術人員來勝任大資料時代下的IT管理,必然也會增加成本支出。
以上,還僅僅是面向企業IT架構和部門的影響,其實大資料還會帶來業務安全、決策分析上的負擔。 越來越多的資料,當然會給IT管理帶來麻煩,但更多的也會帶來安全風險。 如何從海量資料中區分敏感性資料,並通過有效的手段來確保這些資料的安全;如何從「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海量資料中,分析提煉有價值的市場訊息,並為企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等等。 這些都是挑戰。 如果企業不加以重視,沒有事先準備,是很難應對這股大資料「洪流」的。
當然,如果事先準備得當,或者通過前期的投入,對現有的IT基礎架構進行整合,或者以外包的形式,利用大資料這個歷史契機來推動業務的進一步發展,都能提供良好的收益。
大資料這股「洪流」,究竟是沖出一片綠洲還是淹沒一片聖土,最終還是取決於使用者自身。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