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料時代的大媒體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大資料時代,媒體的轉型發展,既是技術問題,也是戰略問題,將對未來的媒體形態和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經過一年的蓄勢待發,新年伊始,「大資料」的概念火了。

大資料有多火? 有媒體將2013年稱為「大資料元年」。 目前,幾乎所有世界級的互聯網企業,都將業務觸角延伸至大資料產業;無論社交平臺逐鹿、電商價格大戰還是入口網站競爭,都有它的影子;去年美國政府投資2億美元啟動「大資料研究和發展計畫」,更將大資料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大資料,正由技術熱詞變成一股社會浪潮,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資料時代,媒體的轉型發展,既是技術問題,也是戰略問題,將對未來的媒體形態和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資料就是資源

資訊爆炸推動媒體轉型

大資料並不是一個新概念,但大資料時代卻是伴隨著近年來資訊爆炸式增長而來。

互聯網上,每天新浪微博使用者發博量超過1億條,百度大約要處理數十億次搜索請求,淘寶網站的交易達數千萬筆,聯通的使用者上網記錄一天達到10TB......

資料量的爆發式增長也帶來了資料儲存方式的革命。 「今天我們花不到100美元就可以買到1個T的存儲,成本只是10年前的1%。 」微軟亞太研發集團首席技術官孫博凱說。 在2000年,數位化儲存的資訊只占全球資料量的1/4,而在2007年,所有資料中只有7%是儲存在報紙、書籍、圖片等媒介上,其餘全是數位資料。

「新媒體的本質就是資料分析。 我們已經從資訊時代走到了數位時代和智慧時代,如果資料被賦予背景,它就成了資訊;如果資料能夠提煉出規律,它就是知識;如果資料能夠借助于各種各樣的工具在分析的基礎之上為我們提供正確的決策,它就是資源。 」解放日報報業集團社長尹明華在近日舉行的中國傳媒大會上說。

大資料時代,資訊的內涵已不僅僅是消息等新聞,而是各種各樣的資料。 這就要求媒體必須適應新的資訊生產和傳播方式,以多元化媒介來承擔資訊傳播的職能。 生產、分析、解讀資料,探索一條為受眾和使用者提供分眾化服務和體驗的媒體發展之路,將成為媒體競爭的必備技能。

量身打造資訊 媒體轉型發展新思路

中國社科院資訊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說,「媒體通過對資料的整合和分析,針對不同的受眾需求,滿足個人化和專業化的需求。 」

騰訊網總編輯陳菊紅說:「目前入口網站之間、網路媒體之間同質化非常嚴重。 未來的媒體和入口網站應充分利用大資料和關係鏈,在為使用者篩選、推薦最適合的內容,提供近乎量身打造的新聞資訊的同時,使他們體驗社交媒體的感受。 」

從理論到實踐,大資料的發展為掌握了大量資料來源的媒體和入口網站提供了轉型的良好契機。 過去一年,國內幾家大的互聯網企業紛紛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迎接大資料時代的到來。

浙報集團去年開始投資資料分析專案,將目光放在了未來社交網路的資料深度挖掘上;優酷和土豆合併,搜索平臺可以挖掘和推算出4億多視頻使用者的流覽行為資料;搜狐正著手搭建基於雲計算的大資料平臺,將旗下資料資產全面打通整合, 獲取每月9億多人次的使用者資料資產;騰訊啟用新版首頁,並啟動門戶、微博、視頻、無線的跨平臺深度整合戰略...... 在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推動下,一場關於資料的圈地運動正在互聯網上拉開大幕,競爭日益激烈。

挑戰也是機遇  贏得大資料時代的主動權

大資料時代的媒體轉型和發展,需要結合自身特色,走一條符合傳播規律、符合自身實際、符合受眾需求的發展之路。 這對媒體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大資料考驗媒體的戰略決策能力。 姜奇平說:「資料量的快速增長,需要在頻寬和存放裝置等基礎設施方面加大投入,這令很多媒體進退維谷。 」不轉型,就會喪失主動權,被淘汰或邊緣化;要轉型,就要對當前的報導形式和運行體系進行全面改造。 這將考驗決策者的膽魄和智慧。

媒體應對大資料時代的另一個挑戰是資料加工能力的匱乏。 專家指出,當前大資料建設缺乏專門的資料分析方法、使用體系和高端專業人才,很多媒體沒有專門的資料管理和分析部門和專家。 如果軟體跟不上,卻一窩蜂地投身資料平臺的搭建,對媒體長遠發展不利。

有媒體擔心,在大資料時代的轉型道路上,媒體是否會迷失方向,變成諮詢公司或是社交網站?

對此,孫博凱說:「老技術既有的投資、資料和價值觀,是不可能被新技術全部抹殺的,而是融合、整合到新的業務中去,在更高層次上得以發展。 」媒體也應該有這樣的信念。 只有積極謀略全域,著眼長遠,才能贏得大資料時代的主動權。

鏈 接

什麼是大資料

早在1980年,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便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將大資料熱情地讚頌為「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 不過,大約從2009年開始,「大資料」才成為互聯網資訊技術行業的流行詞彙。 美國互聯網資料中心指出,互聯網上的資料每年將增長50%,每兩年便將翻一番,而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資料是最近幾年才產生的。 此外,資料又並非單純指人們在互聯網上發佈的資訊,全世界的工業設備、汽車、電錶上有著無數的數碼感應器,隨時測量和傳遞著有關位置、運動、震動、溫度、濕度乃至空氣中化學物質的變化,也產生了海量的資料資訊。

大資料技術的戰略意義不在於掌握龐大的資料資訊,而在於對這些含有意義的資料進行專業化處理。 換言之,如果把大資料比作一種產業,那麼這種產業實現盈利的關鍵,在於提高對資料的「加工能力」,通過「加工」實現資料的「增值」。

(責任編輯:蒙遺善)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