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在建設雲計算時存在哪些誤區?究竟谷歌模式的雲計算是否適合所有企業?什麼樣的虛擬化才符合雲計算的需求等問題,在下面的內容中,您或許能找到答案。
雲之體驗
現在很多企業一提到雲計算成功模式就會聯想到谷歌,繼而馬上認為分散式就是雲計算,殊不知谷歌和亞馬遜的業務應用和技術實力與自身企業存在著不同,一旦部署了分散式雲平臺,結果導致兩個孤島式的架構,造成資源上的浪費, 雖然很快的部署了雲計算,但沒有達到最終的效果。 建設雲計算,要根據企業性質和業務應用的不同做到量身定制,同時應提升到戰略層面。
提起雲計算,必會談及虛擬化,為什麼說虛擬化如此重要呢?虛擬化可以提高設備的使用效率,提高設備的靈活性,獲得更多的資源利用率。 雖然大多數使用者已經意到虛擬化的重要性,但需要注意的是,雲計算平臺需要企業級的虛擬化,企業級虛擬化才是雲計算的基礎。
不管是x86架構還是RISC架構,世界上沒有一個架構一定是最好的,只要是適合企業的業務架構就應是最好的,任何架構都要與業務相結合。 企業中不同的工作負載要根據性質的不同放在不同的架構平臺上,對於一般性業務應用運行在x86架構上,而關鍵業務應部署在Unix平臺。 最後即使雲計算架構不一定是統一的,但要實現統一的管理。 在這一方面,IBM Starter Kit for Cloud(SKC)可將您的虛擬化環境從「雲就緒」狀態過渡到真正的「雲」環境,SKC是一個跨平臺的快速雲服務管理軟體,它不僅能對Power平臺提供無縫支援, 而且對於使用者已有的x86甚至z都能提供支援。 SKC對於x86上KVM提供與Power的一體化支援,統一部署引擎,統一管理介面。
根據IDC發佈的《中國雲計算基礎架構建設指南》報告顯示,以雲計算為基礎的第三平臺已經來臨。 何為第三平臺呢?第一平臺是以主機為核心,第二平臺以PC為核心、局域網、互聯網為核心,第三平臺以行動裝置和應用為中心,實際上是以人為中心。 其中雲服務、大資料、商業分析、移動寬頻社會化,這四方面作為第三平臺的核心。 在這裡面,最大的基礎是雲,雲在最底層,社會化移動普及率越高,產生的資料量就越大,對IT基礎設施的需求也就越大。 所以說,雲計算是實現智慧行業的重要途徑,而雲基礎設施是重要基礎。
對於行業企業來說,企業服務化是一個大的趨勢,特別是中國製造企業服務化趨勢,目前很多製造企業已經往服務化轉型,而不再是我們印象中的傳統制造企業只生產產品,而是給使用者或間接為有提供服務。 所以採用雲計算可以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進行業務變革和轉型,需要IT系統做很好的支撐,這些支撐後臺一定要有雲計算,需要資料整合。
企業建設雲計算有六大誤區
IDC(中國)行業研究與諮詢服務部助理副總裁武連峰,在IBM Power Cloud新一代企業級基礎架構雲媒體交流會上,談到了現在企業建設雲計算時存在著六大誤區:
誤區一:重概念,輕本質:使用者往往關注于買多少軟硬體產品或服務,而忽略了雲計算的本質是提高伺服器資源利用率,節省成本和如何提供即時服務。
誤區二:重實施,輕規劃:
誤區三:x86架構就是雲計算:
誤區四:重硬體,輕較件:很多企業一提到雲計算,馬上買伺服器,買存儲,如果雲計算沒有很好的基礎架構軟體,沒有很好的系統管理自動化軟體,雲計算硬體就不能發揮它的作用。
誤區五:重虛擬,輕管理:大部分企業只是實現局部的虛擬化。 雲計算本質應該是一個全方位的虛擬化,這些虛擬化必須要用到很好的管理,才能夠使它自動化起來,使整個IT架構做更好的提升。
誤區六:重創新,輕移植:大部分使用者部署雲計算是為了部署新應用,而忽略了對原有應用該如何進行移植。
基於以上六個誤區,IDC建議雲計算基礎架構實施應經歷以下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一是規劃,二是準備
在規劃方面應首要注意兩點,一是明確企業實施雲計算的目的,二是確保最高管理層的參與。 從雲計算整個基礎架構來看,促進業務比節約成本更重要。 雲計算對於企業來講,不僅是IT的變革,實際上還涉及到IT整體架構的改變,而這種變革與業務的變革息息相關,所以一定要有最高領導的參與,在實施過程中才會更加得心應手。
在準備階段要明確企業IT中有哪些應用,對企業自身的業務進行分析,不同的業務將會採用不同的體系架構實施。 對於企業的核心應用,交付成本高,適合企業級的私有雲的基礎架構;而一些資料分析,包括一些協作,更適合融合性的雲計算基礎架構;與消費自動化相關的應用,適合開放雲計算架構;像電子郵件或網站,更適合公共雲的外包。
第二時期:實施和深化
虛擬化是雲計算的開始,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建立企業級的虛擬化資源池。 通過虛擬化創建資源池,其中安全性是使用者認為最重要的技術特性,而靈活笥和可擴充性,硬體性能排在安全性的後面。
全方位的虛擬化,包括伺服器、存儲、網路。 這三個虛擬化,一是計算能力的虛擬化,二是存儲能力的虛擬化,三是傳輸能力的虛擬化,這樣就會把伺服器的計算資源、存儲資源、網路頻寬資源都會充分利用起來,不會有一個瓶頸。 但現實情況是,使用者購買了很多伺服器,但如果做雲計算,就需要採購一些虛擬化軟體支援整個雲計算平臺基礎設施,結果發現購買虛擬化軟體甚至比買一台伺服器還貴。 最後還是要用單機甚至集群的方式把硬體搭建起來以後,在運行使用過程中出現很多問題。 一是從性能和資源協調上沒有把這些伺服器做很好的資源利用。 二是從自動化的角度來講,沒有做很好的自動化,包括資源配置的過程中,很多需要IT人員參與,大大降低了效率。
虛擬化完成之後,一定要通過管理自動化和資源自動化,最後實現資源的整體調度,包括資源池的即時監控,包括生命週期管理,映射管理,快速部署,動態遷移等。 在這一方面,國內外使用者的差異很大,國內使用者在這方面的投資相較于國外要吝嗇的多,其實,如果不做好管理自動化和資源自動化,做好資源池的匹配調度的話,實際上整個雲計算的基礎架構設備並沒有很好地發揮起來,整個IT效率沒有提高。
從虛擬化到自動化的雲計算深化過程,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虛擬化,據據IDC全球研究結果顯示,伺服器虛擬化率已經達到64%,第二階段是將虛擬化和自動化流程結合起來,這部分使用者有32%,第三階段是把虛擬化、 自動化流程以及融合的基礎架構,包括網路、存儲融合起來,從綠色節能以及從總體效率上會更少,這裡目前還很低,只有3%。 第四階段是一個理想狀況,通過虛擬化、自動化流程到融合架構,最後做到自服務、自我調整,這樣大大減少IT部門人員的壓力,同時使IT能更好地跟業務融合。 這部分使用者只有2%。
第三時期:應用和管理
現在企業構建雲計算貌似更加盲目,已然忘記最初的目的,而只是為了雲而雲,所以說,上雲計算不是目的,在雲上跑什麼應用才是關鍵。
工作負載是雲計算或者資料中心的核心,究竟是採用公共雲或者建設以私有雲為基礎,部署在私有雲基礎架構上的應用主要是一些傳統的應用。 另外,企業更傾向于把核心業務部署在私有雲上,這與企業整體安全或者企業當前應用跟未來發展的一個融合角度來看是比較相符。
雲計算絕不是僅支援新應用,移植原有的應用也是是非常關鍵的。 同樣,對於國內使用者,還應提供二次開發的API做雲計算的基礎架構,這主要是因為現在大部分國內使用者還需要協力廠商開發商根據企業需要定制開發應用。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