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武漢閉幕的「中國光谷」光電子博覽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指出,隨著社交網路的逐漸成熟、移動頻寬迅速提升,更多的傳感設備、移動終端接入網路,產生的資料及其增長速度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多,全球「大資料」 時代已經來臨。
如何利用這些「大資料」,從而開發出其中的價值,以及「大資料」將帶來哪些領域的繁榮,成為投資者、IT界人士以及政府公共管理部門普遍關心的問題。
智慧手機資料蘊含海量商機
在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帶動下,中國移動互聯網也已經步入「大資料」時代。 鄔賀銓介紹說,過去短短的18個月,中國移動互聯網流量增加了10倍,目前占到全球互聯網流量的10%。
今年7月,全球知名電子商務品牌阿裡巴巴集團在管理層設置了「首席資料官」一職,管理「聚石塔」一個大型的資料分享平臺,它通過共用阿裡巴巴旗下的子公司淘寶、天貓、支付寶等的資料資源來創造價值。
與此同時,以智慧手機為代表的接入互聯網的移動終端產生海量的個人使用者與位置結合起來的資料,為各種各樣的服務、產品及全新的商業模式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智慧手機的使用讓多媒體的產生隨時隨地,使用者的手機接入移動互聯網後,每天消費的資料呈幾何倍數的增長。
據知名市場調研機構ID C不久前發佈的全球季度手機跟蹤資料預測,2012年在全球智慧手機市場中,中國市 場 份 額 占 比 達26 .5%,美 國 占17.8%,中國將超越美國成全球最大智慧手機市場。 據調查,中國智慧手機使用者 的 月 均 數 據 網 絡 流 量 已 經 接 近100M,如此大的流量將為「大資料」的分析提供天然的資料。
作為一種移動終端,手機上網曾經被視為錢多了「燒包」的行為,如今利用智慧手機進行通訊、社交、購物等行為已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 而事實證明,對智慧手機產生的「大資料」的分析和利用將大有可為。
通過數千款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人們已經可以充分利用使用者的位置資訊來預測交通擁堵狀況、給常去光顧的餐廳評級以及與好友分享經驗和圖片。 總部位於亞特蘭大的A irSage Inc.公司就通過追蹤數百萬手機使用者的移動資料來為全美127個城市提供即時交通資訊報表服務。
以目前流行的微博為例,在D CCI互聯網資料中心近期發佈的《2012中國微博藍皮書》中顯示,微博使用者開始大規模向移動端遷移,通過智慧手機訪問微博的使用者達到了89.35%,而微博作為社交工具正慢慢釋放出它的價值。 Tw itter則通過對使用者產生的「大資料」分析,正式推出廣告自助服務,以許可式、自助式進行廣告獲利。 中國的幾大微博運營商也越來越重視智慧手機使用者的體驗,積極著手挖掘潛在的資料價值。
「大資料」分析助益醫療水準
「我們醫院這些年一直忙於添置存放裝置。 」武漢協和醫院副院長姚尚榮告訴記者「大型醫院每年的資料增量在數十TB,並且幾乎每年都在成倍增長。 」
醫療衛生資訊的資料量正在急劇增長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除了開始利用「大資料」的互聯網公司,醫療行業是讓「大資料」分析最先發揚光大的傳統行業之一。
醫療行業早就遇到了海量資料和PA C S影像、B超、病理分析等業務所產生的非結構化資料的挑戰,而近年來很多國家都在積極推進醫療資訊化發展,這使得很多醫療機構投入大量資金來做「大資料」分析。 據麥肯錫諮詢公司的研究,排除體制障礙「大資料」存儲和分析可以説明美國的醫療服務業一年創造3000億美元的附加價值。
鄔賀銓介紹,微軟的「健康儲存庫」和「谷歌健康」就為廣大病患者提供了個人醫療衛生檔案管理線上服務。 使用者可以隨時記錄自己的健康資料,也可以授權醫護人員上網查看。 尤其在急救過程中,迅速獲取個人醫療資料,對於及時護理和救治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而這些只是「大資料」在醫療衛生領域應用的冰山一角。 在美國有1.5億糖尿病、充血性心臟衰竭、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他們的醫療費用占到了醫療衛生系統醫療成本的80%。 通過對遠端監控系統產生資料的分析,醫院可以減少病人住院時間,減少急診量,實現提高家庭護理比例和門診醫生預約量的目標。 武漢協和醫院目前也已經與市區八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遠端遙控聯繫,並在將來提供「從醫院到家」的服務。
姚尚榮介紹,在醫藥公司的新藥研發階段,可以通過資料分析,確定最有效率的投入產出比,從而配備最佳資源組合。 除了研發成本,醫藥公司還可以更快地得到回報。 原來一般新藥從研發到推向市場的時間大約為13年,使用資料分析預測則能説明醫藥企業提早三到五年將新藥推向市場。
公共衛生部門則可以通過覆蓋全國的患者電子病歷資料庫,快速檢測傳染病,進行全面的疫情監測,並通過集成疾病監測和回應程式,快速進行回應,這些都將減少醫療索賠支出、降低傳染病感染率。 通過提供準確和及時的公眾健康諮詢,將會大幅提高公眾健康風險意識,同時也將降低傳染病感染風險。
「大資料」帶動光網路大發展
被稱為「中國光纖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梓森指出,「大資料」加速了對網路寬頻化的需求,流量的飛速增加意味著需要大量光纖傳輸系統。 他認為,中國有著良好的光網路基礎,「大資料」一方面意味著寬頻網路將面臨巨大的壓力;另一方面卻能助推光網路的大發展。
在美國,政府已經向國會申請250億美元建設高速互聯網和無線寬頻網路,目標是到2020年,在一億個家庭普及100M寬頻。 歐盟則要在未來10年實施大規模的公共寬頻服務方案,2020年前保證歐洲境內一半以上的居民可以享受到30M的高速率寬頻服務。
鄔賀銓指出,在全球迎接「大資料」時代的背景下,全面加大光網路技術創新力度,迎接未來的機遇和挑戰,也已經成為中國光電領域發展的當務之急。
據業內人士介紹,上世紀90年代,電話線m odem上網實現了最早的互聯網接入,在此基礎上發展出ISD N,並形成中國最初的寬頻產業鏈。 90年代末,D SL問世,大多開通寬頻的使用者選擇了512K、1M、2M的速率,而這樣的頻寬越來越難適應資料流量的飛速增加,發展光網路成為必然的選擇。
從2009年開始,通信運營商開始啟動「光進銅退」戰略,光纖直接入戶,到2011年底,中國光纖到戶覆蓋使用者已到4500萬戶。 今年5月份,國務院又出臺相關政策,提出實施「寬頻中國」戰略。
業內認為,普及光纖網路所帶來的好處遠不止網速的提升和IT企業收入的增長,還將會拉動光纖製造、網路設備、電腦和家電等相關製造業,形成很強的產業鏈延伸和帶動效應。
中國工業與資訊化部官員預計,未來三年內,中國光纖寬頻投資將超過1500億元。 僅今年,基礎電信業可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700億元,加上帶動互聯網企業投資,總投入將超過5000億元。
面對美好的前景,趙梓森希望光纖通信行業的運營商、系統製造商以及器件製造商能夠攜手合作,迎接「大資料」時代的來臨。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