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金融危機後各國紛紛將復蘇希望寄託在科技的革命性突破上而加快前瞻性佈局,中國將如何應對?
中國科學院在日前發佈的《科技發展新態勢與面向2020年的戰略選擇》報告中,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在大資料科學平臺、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等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領域方向、 我國可能實現重大科技突破的領域以及世界可能發生重大科技事件的領域加快或加強重大科技佈局。
大資料科學將帶來一批全新的產業
中科院的這份戰略報告,對當今世界科技正呈現出的新的發展態勢和特徵的一大判斷是:大資料科學將成為新的科研范式。
「互聯網技術、互聯網經濟學、超級計算、環境科學、生物醫藥等研究產生海量資料,催生了大資料科學這一新的科研范式,將引起科研組織方式的深刻變化,並使知識的創造和應用更加緊密結合。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指出。
中科院院士李國傑認為,資料為王的時代到來後,觀念需要改變,關注重點應轉移到資料上面。 「電腦行業雖然是資訊行業,但是過去長期追求的是計算速度,大資料時代就意味著需要從追求計算速度轉變為大資料處理的能力軟體也要從程式設計為主轉變成資料優先。 」李國傑說,「大資料不僅僅是未來科學研究的重要方向,也是許多行業進步和企業發展的趨勢」。
根據2012年計世資訊的資料統計,政府、互聯網、電信、金融的大資料超市規模較大,四個行業將近佔據一半市場份額。 在各行業企業對大資料關注度的統計中,互聯網企業關注的積極程度明顯優於其他行業,「十分關注」度達40.5%。
李國傑院士預計,未來可能會形成像資料探礦、資料化學、資料藥物等等一些新的產業。 「我們要高度重視現在正在興起的材料基因組學、材料化學基因組學、藥物基因組學,這些組學研究,都可能帶來新的產業。 」
該報告還預測,中國未來5至10年可能在量子通信、普惠計算、幹細胞整體研究、煤炭資源清潔高效綜合利用等19個領域發生重大科技突破。
加快佈局一批新的科技戰略重點
基於上述對形勢的判斷,中科院認為,我國需要在已有科技佈局基礎上,加強或加快在大資料科學平臺等方面的科技戰略重點佈局。
據介紹,處理大資料的困難不僅是資料量大,更大的挑戰是有些領域的資料規模增長很快,而且絕大多數是非結構化的資料。 目前的資料採礦主要依賴先進的工具,是工具依賴而不是資料依賴,大資料處理需要研究隱藏在資料本身中的規律和知識,未來5-10年必須研究革命性的大資料處理系統結構和革命性的演算法和軟體。
此外,這份報告還建議國家加強或加快以下領域的科技戰略重點佈局:製造業的資源高效清潔利用綠色過程研究、緻密砂岩油氣和葉岩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評價方法及開發技術、大氣灰霾的成因與控制研究、新型疫苗研究、量子資訊技術研究與應用、 材料設計與過程類比計算、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青藏高原地球系統的可持續性研究、江門中微子實驗、暗物質暗能量的研究與探測、腦認知科學重大問題研究等。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根據這份報告的預測,未來5-10年,隨著細胞減數分裂理論的突破,人造精子和卵子將會出現,進而創造新的生命繁衍方式。
「如果一個人就可以同時產生可分化為精子和卵子的幹細胞,那還要男人和女人幹什麼? 同性戀也可以有完全屬於自己的、帶有自己基因的後代。 」中科院動物所副所長周琪研究員說,「這對人類倫理、對人類發展,是從來沒有過的挑戰。 」
「我們不應該等到技術成果出現那天才來考慮倫理問題,而應有更前瞻的思考和思路。 」周琪說。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