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公有雲還是私有雲?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CIO 私有雲 公有雲

如今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如何運維和適用IT服務的選擇變得更為多樣化對於企業來說是不得不選的。 而對於一般企業來說同樣還有一個問題是困擾他們的,那就是選擇自己構建還是採用協力廠商服務。

對於一般企業來說,最終需要的是能夠説明和促進服務的應用,而不是底層IT基礎設施。 但是IT基礎設施是支撐這些應用的基礎,因此企業必須兩者兼顧。 在傳統方式下,對於應用來說企業可以選擇市場上比如許多企業採用了市場上的ERP和CRM等套裝軟體。 另外,如果企業的需求相對特殊,或者出於其他考慮企業還可以根據需要選擇自己開發應用程式。 對於應用的運行環境,企業可以選擇自己構建資料中心來運維,也可以選擇協力廠商託管平臺或者雲計算平臺來運行應用程式。

雲計算平臺是傳統託管平臺的一個延伸和發展,提供了比託管平臺更高的服務自動化程度。 實際上,我們可以把這些應用和服務的實現方式堪稱是不同程度的外包。 無論是應用還是底層的運行平臺,我們都可以從自己構建和採用協力廠商服務兩個維度來考察,從兩個維度展示了應用的構建和運維方式。

顯然,企業對應用的控制能力越強;而越靠近右上角,則相對具有更好的規模效應。 企業是選擇自己構建和運維IT服務,還是直接採用協力廠商的公有雲服務,這與企業所從事的行業,企業規模和應用類型等多種因素相關。

下面我們從以下四個不同的方面來討論。

1. IT設施的位置

當企業自己構建一個私有雲平臺的時候,IT基礎設施是自己的,一般位於企業內部。 而採用公有雲平臺的時候,IT基礎設施是位於一個協力廠商的資料中心。 這裡有一個例外,那就是現在有一些服務提供者提出的虛擬私有雲(VPC, Virtual Private Cloud)的概念,它指的是在協力廠商資料中心內部通過技術手段隔離出來的一個專用計算環境,並通過安全通道與企業相連接。

2. 基礎設施差異性

對於許多大型企業,由於經過了多年的IT建設和技術演變,他們的IT基礎設施往往採用了不同的技術和平臺,也就是說,這些企業採用的是異構平臺環境。 但是,對於目前大部分公有雲服務提供者來說,他們的平臺往往是通過廉價和標準的硬體平臺來構建的。 這些標準化方式構建的平臺能夠以比較好的性價比滿足大部分使用者的需求。 另外,在服務的提供方面,公有雲服務提供者往往提供最為大眾化的、需求量最為廣泛和集中的服務。 因此,對於公有雲服務來說,其服務和環境往往是同構的,這與企業自建的IT環境不一樣。

3. 商務模式

企業如果選擇自己構建IT系統,那麼顯然需要進行一次性的大量投資來採購軟、硬體設備,甚至包括資料中心的基礎建設等。 在企業的財務報表中,這體現為一個比較大的固定成本。 但是,如果企業採用協力廠商提供的公有雲服務,那麼根據目前雲計算服務的收費方式,企業可以選擇按月服務費的方式或者按IT資源使用量的方式來進行付費。 這樣,對於企業來說不需要一個大量的前期投入就可以使用IT服務,其體現為一個持續的運營成本。

4. 控制程度的不同

企業自己構建的IT系統是作為企業資產完全由企業自己擁有,並由企業自己來運維。 雖然企業需要自己的IT運維團隊,但好處是企業可以獨立控制IT系統,並根據實際需要來進行改造和客戶化。 而對於公有雲服務,企業實際上是採用租用服務的方式,好處是不需要自己來管理基礎平臺服務,但是對於企業來說這同時也降低了其定制化的能力,因為所有的基礎設施,包括伺服器、網路和存儲等, 以及上面的軟體平臺都是由服務提供者來進行維護和管理。

不同企業對雲計算的策略

由於不同的企業所從事的行業性質、企業規模和文化等都有差異,因此他們對於成本和安全性的敏感度是不同的。 比如,大型企業對安全的敏感度要高於小企業,而小企業對成本的敏感度又要高於大型企業。 這些差異無可避免地會影響到企業採用雲計算的策略和方法。 大型企業一般已經在IT建設上有了大量的投資,因此從保護投資的角度出發這些企業還將繼續維護現有的計算環境,只是他們要根據雲計算的一些理念和技術對現有環境進行改造。 相對於小企業來說,這些大型企業往往也擁有自己的技術團隊,對IT服務的定制化要求和能力也會更高。

小型企業不太可能具備必要的技能來構建一個雲計算平臺,相反他們將會更多地考慮一些公有雲的服務。 這些公有雲服務提供者可能有特定行業的技能,相比于小型企業掌握的技能,他們掌握更高的雲服務的技能,並利用規模化效應保持盡可能低的成本。 公有雲服務對小企業來說更是一個機遇,因為它降低了高品質IT服務的門檻,並可以讓小企業不受IT服務的限制快速進入市場。 從IT服務水準的角度,公有雲讓小企業與大企業站在同一個水平線上成為了一種可能。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公有雲將在企業IT服務中佔據重要角色。 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企業將採用混合型的雲計算服務。 大型企業將繼續讓IT部門管理和部署內部IT資源,其中的一些就是私有雲。 IT部門也將擔負起IT服務採購的責任,確定何時利用外部服務提供者,何時進行內部部署,以及何時利用兩者實現特定的服務。 也就是說,大型企業雲計算的發展更多會基於"先私後公",並逐步達到公有雲服務為主的階段。

私有雲服務將是未來公有雲服務的基石,隨著時間的推移,私有雲和公共雲的資源將被混合或者交錯利用,並且公有雲服務所占的比例會越來越大。 私有雲計算方面的適當投資將方便企業未來逐步使用公有雲服務。 私有雲計算中的許多投資可為企業部署公有雲做準備。 這些投資不僅僅是技術上的變化,也是流程、業務介面,甚至是文化上的變化。 企業在進行私有雲建設的時候,可以先從相對簡單的IaaS類型的平臺開始入手,然後逐步過渡到相對複雜的PaaS類型雲計算平臺。

企業需要認識到,有些IT服務是註定要採取雲計算模式的,而其他一些IT服務則要與已有業務進行較多的整合和密切互動。 一旦確定某個特定服務需要通過雲計算進行,那麼就需要做出決定,是等待比較成熟的雲服務出現還是儘早發展私有雲服務,並判斷哪種對業務發展更有説明。 對於一些需要業務緊密整合、定制化和多樣化的IT服務,應作為私有雲建設的重點。 而另外一些側重在獨立、標準化介面和非定制化的IT服務,則可以作為潛在的公有雲服務候選者。

雲計算的發展方向目前已經比較明確,企業針對雲計算的戰略制定宜早不宜遲。 這將説明企業更早地做好雲計算準備並更好地實施雲計算策略,同時也能説明企業更為順利地過渡到將來的公有雲服務。

什麼情況下不適合雲計算

雖然說雲計算可以從許多方面給企業帶來好處,但顯然沒有什麼是萬能的。 事情都有兩面性,雲計算也不例外。 在現在的技術條件下,並不是所有應用都適合採用雲計算的方式。 下面我們討論一些不適合採用雲計算的應用的場景,當然這裡主要指的是公有雲場景。

1. 安全和合規性

在目前階段,安全方面的擔心和法規上的限定可能是企業採用雲計算的一個最大的擔心。 在企業自建的環境中,企業對硬體和服務流程有著完全的控制,包括資料中心的位置、誰可以訪問和使用這些基礎設施、採用什麼樣的安全流程等。 但是如果採用協力廠商的雲計算服務,企業就會面臨安全和法規遵循方面的擔心。 比如有些國家規定存放企業資料的資料中心必須在自己國家內部,而有些國家則規定企業資料不能存放在一些指定國家的資料中心。 所以,這就要求企業在選擇服務提供者的時候要注意雲計算服務提供者的資料中心具體位置是否可選,注意這些服務的使用與國家法規之間是否有衝突等。

除了國家法律規定外,一些企業還需要遵循相應的行業和上市企業所需要遵循的規定和標準。 比如在美國上市的企業要求遵循薩班斯法案(SOX, Sarbanes-Oxley Act),醫療方面的應用要遵循HIPAA法案(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等。 雲計算服務商是否能夠讓使用者或協力廠商對其進行審核來驗證其安全性原則的完備性和有效性也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 不是所有的雲計算服務提供者都能夠滿足這些法規遵循要求,因此企業在權衡使用雲計算服務的時候一定要詳細評估這些因素。

2. 硬體依賴

如果企業的應用有特殊的硬體要求,那麼雲計算方案一般就不適合。 這種特殊的要求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應用需要特殊的硬體支援,比如需要GPU支援、特殊的晶片組或加密硬體等。 對於這類需要特殊硬體支援的應用,雲計算服務提供者不大可能提供支援,就算碰巧有服務商提供,但使用者可選的餘地也很小,從而減少了討價還價的餘地。 另一類是雖然也採用標準的、通用的硬體,但是對硬體的容量和數量等有特殊要求。 比如企業的應用需要完全控制它所運行的環境,比如多大的記憶體、多少處理器內核等。 因此,對於這些應用,我們建議採用自建的方式而不是雲計算方式。

3. 與現有應用集成

無論是流程、應用層或資料層面,如果企業有兩個應用需要緊密集成,一般我們建議它們不要分隔得太遠。 在大部分場景中,這種基於互聯網的應用集成會帶來一些穩定性、性能等方面的問題。 所以,如果企業有一個應用要與自己資料中心中的一個應用緊密集成,那麼把這個應用放到雲計算平臺上就需要進行特別的論證,需要仔細研究這兩個應用集成度到底如何,網路的延時是否會影響到服務的使用等。

4. 即時應用

雲計算具有強大的處理能力,但它們是通過分佈在互聯網上的不同資料中心來提供服務的。 如果企業的應用對回應時間要求不高,比如一般的Web應用或是批次處理應用,那麼採用雲計算服務完全能夠滿足性能上的要求,但如果是一些時間要求非常高的應用,比如即時性應用,那麼雲計算可能就不太適合。 因為就算採用CDN這樣的服務,通過互聯網傳輸的網路延時對於即時應用來說也還是顯得比較大。

5. 缺乏需求

雖然雲計算在目前是一個非常流行的詞語,我們仍然不建議企業純粹為了趕時髦而進行雲計算專案。 這種缺乏需求的專案會給企業帶來額外的風險和成本。 比如一個遺留的傳統應用運行沒有什麼問題,同時也能在可預見的未來滿足需要,那麼除非是能夠非常清楚改造的必要性,否則一般不建議只是未來雲計算而對它進行改造。 我們認為企業採納雲計算是一個逐步演進的過程,而不是一夜之間把所有應用都"大躍進"到雲計算時代。

相關文章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