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攻略》是一本很有創業激情的書,特別是講到他們如何堅持「軟體終結者」這個理念而展開的產品設計和行銷過程時,讓人有一種振奮感。
試想當初他們的對手是Siebel和SAP等這些CRM江湖高手,Salesforce.com在和他們的「華山論劍」中非但不倒,反而用10年鑄就了新的輝煌,最後連Siebel都從江湖銷聲匿跡了,不可說不是一種奇跡。 不過奇跡的背後是雲計算這個現在人人關心,但是卻沒有幾個人真正瞭解的新生事物。 馬克在書中也只是強調雲的理念,至於如何去架設、設計雲服務等關鍵問題則避而不談,看來還是留著一手。
這本書對於我這樣的CIO來說,最大的影響莫過於了改變我對雲計算的態度。 以前我覺得雲計算是個概念,炒作多,實質少。 今天看來,對於很多IT從業人員來說,可能狼真的來了。 雖然雲技術提供的業務模式最終會不會是破環性的技術革命(Disruptive technology),現在還沒法定論,但是關心它總好過忽略它。 特別是雲計算帶來的對公司獲取IT服務的方式改變。 以前公司要想得到IT的服務,先得計畫資本的投資,計畫通常是基於業務未來的最大需求而做的,獲得IT服務的基本方式是「計畫Plan」-「構建Build」-「運營Run」。 要獲得一個IT解決方案,從計畫、實施到上線通常要數月之久。 而雲計算徹底改變了這種模式。 IT的服務成為一種費用的支出,公司可以根據自身的規模、運營的好壞擁有靈活的伸展能力,IT的費用和銷售緊緊掛在了一起。 IT的服務模式轉變成了「採購Source」-「集成Integrate」-「管理Manage」。 以前IT廠商通常會對不同的企業規模提出不同的IT解決方案;而在雲計算的環境下,企業不再需要考慮自身規模的因素,大企業能獲得的IT服務,中小企業也很容易獲得。
要深入瞭解雲計算,最好是先看看它的歷史。 據說第一家提供真正意義上雲計算服務的公司應該是亞馬遜。 眾所皆知,亞馬遜最初是一家網上零售公司。 只要是零售企業,在美國都會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每年的很大一部分銷售額是在耶誕節期間實現的,也就是說亞馬遜需要把它的網站能力按照耶誕節期間的使用者交易數量來規劃——雖然不像開傳統零售店那樣,亞馬遜必須投入很多的店面投資, 但是它的資料中心也同樣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而且這筆開支有11個月是冗余的,一年只有一個月是滿負荷運行。 亞馬遜為了降低開支,想到了把富餘的11個月的計算能力賣給其他需要使用資料中心服務的公司,這就產生了最早的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模式。 現在看來,雲計算除了IaaS模式,還有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模式,例如Google的APP Engine和微軟的Azure;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模式, 如Salesforce.com和SugarCRM.com等等。 企業要使用雲計算,到底用哪種模式得由企業的狀況來決定,總之要確定能給業務帶來價值才行。
再看看國內的現狀。 我個人覺得多數公司屬於「掛羊頭賣狗肉」性質,把以前的產品打包一下作為雲計算的賣點,其實在技術上沒有什麼大的含金量。 國內的IT人才缺乏對雲技術的瞭解,雲技術對CPU、記憶體、儲存和網路都有虛擬化的要求。 在硬體架構上首先要做到虛擬化以後,才能再談到平臺和軟體的虛擬化,這些都要求IT人員重新充電,重新來評估自己的能力。 對CIO來說,也要重新去理解如何評估雲的解決方案、以及與當前系統的集成能力,當然還有對雲計算的安全和治理模式的重新定義。 總之,是否採用雲服務的最終衡量應該是判斷雲服務到底能給業務帶來多大的價值貢獻。
我只是從一個CIO的角度來看雲計算可能帶來的影響,具體的技術細節還需要繼續思考。 例如如何實現私有雲服務、如何結合私有雲和公有雲服務、公有雲的服務又如何去集成現在的系統和資料等等。
不過我的本能感覺是雲計算有70%?80%可能對我們目前的IT有所顛覆。 試想當今IT應用最先進的國家——美國,如果出臺政府的雲標準和治理性的法規檔(聽說正有醞釀中的計畫)來對雲服務的供應商提出嚴格的要求和服務的規範和標準的話,可能就是IT轉型的催化劑了。 打個比方,如果服務商就像現在的銀行,企業資料就像我們存在銀行裡的錢,你還會覺得不安全嗎? 可能大家會覺得放在服務商那裡更安全吧。 如果這個雲安全得以解決,相信很多公司會有興趣的。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