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雲計算,IT從業者笑了,對技術毫無概念的使用者懵了。 的確,如果說雲計算只是老話重提,我們的議論真的有些時日;說它還很新鮮、落地案例有限,也尚且不為過。
對於普通使用者來說,技術與己並不相關,只不過在操作介面,我們體驗到更快的速度、更便捷的操作、更人性化的設計,這所謂的雲快感,還是值得嚮往和期待的。 縱使如此,瞭解雲淺層面的常識,有點「暈(雲)」總比懵了強。
我們知道,雲的雛形是google的工程師當年為了節約成本同時提高電腦的計算速度,用PC機和超市買來的伺服器攢出來的。
打個簡單的比方,一個計算任務,拿計算機摁,可能要100天。 但如果把任務分成100份,有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1629.html">100個計算機分別摁,算完之後再把結果綜合起來,一天就可以完成。 於是雲計算就誕生了。 只不過放在伺服器和互聯網上面的時候,這些分塊和運算會由軟體演算法自動完成。
體現在使用者體驗上,搜索、上傳下載檔案、雲端存儲速度都會更快。 使用者每在google的搜尋引擎搜索一個關鍵字,都需幾千台伺服器進行上百萬次甚至上億次的運算,之後向使用者呈現所需的資訊。 如果沒有雲計算,大家見到的搜尋引擎可能不會是今天的樣子。
用一個計算機執行任務,如果不小心電池沒電或者宕掉的話,任務就無法繼續進行。 但如果你有100個計算機,當某些計算機出現問題,它的任務可以交給其他計算機繼續。 計算能力的靈活調用可以保證遊戲廠家或者電商宕掉幾台機器的時候,網游、網上購物照樣能繼續玩。
使用者有需求,企業有成本。 不得不問:雲計算到底是讓企業多支出還是説明企業節約IT成本?
簡單說,雲計算可以讓輕資產的公司不必費大力氣購買伺服器、雇傭運維人員,通過網路租賃雲服務就可以。 一般物理伺服器記憶體使用率只有20%-25%,70%以上的計算能力大部分時間閒置,使用雲服務按照實際使用量(有可能是時間、流量、頻寬綜合計費方式)付費,用多少就付多少錢。 硬體成本和人力支出都大大降低。
可以期待的是,未來的終端會越來越瘦,顯示幕加高速小核處理器,連入互聯網就可以使用。 當終端和雲足夠便宜和簡單到大眾可以接受的程度,雲計算的「普適時代」就這樣向我們走來......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