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手機:看上去很美 終端廠商處境尷尬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雲手機 目前 終端廠商 消費者 提供

儘管當下雲手機廠商各自口號喊得響亮,但使用者並不買單。 受制于種種條件限制,目前雲手機仍處於概念階段。

智慧手機市場方興未艾之際,雲手機作為新的概念走進消費者的視線,但正如天語董事長榮秀麗所言,「任何一款新產品的推出,都要經歷一個逐漸被消費者認知的過程。 」目前雲手機對於使用者而言,也僅僅是看上去很美。


雲手機、雲存儲、雲服務,僅憑這些新名詞就已經讓消費者雲裡霧裡,摸不清頭緒。 當下,「雲」成為企業標榜自己的最時髦名詞,在採訪中,多數業內專家對《通信產業報》(網)記者表示,雲手機的炒作遠大於技術創新。 「使用者對雲手機的追捧,大多是因為新鮮感,而非真正瞭解或看中雲手機功能和雲服務。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儘管發展雲手機的方向不容置疑,但就目前而言,由於種種條件的限制,雲手機仍然處在概念階段,手機的「雲」時代尚未到來。

炒作過頭就是「浮雲」

7月28日,阿裡雲計算攜手終端廠商天語公司,以天語W700為原型機,共同推出國內首款搭載阿裡雲OS的雲智慧手機。 阿裡雲手機通過免費提供一個最高可達100G的雲存儲空間,使用者可以用來同步連絡人、短信、照片、通話記錄、便簽等。 使用者可以直接調用多種應用,而無需把軟體下載安裝到本地。

相比于阿裡雲手機的100G雲存儲空間,華為雲手機Vision擁有DBank網盤提供的160G的存儲空間,同時可以實現PC、手機和平板電腦多個平臺的資訊同步備份和擦除。 並推出「手機不怕丟」、「精彩隨心甩」、「內容隨身帶」三大業務。

「現在談雲手機其實更多的是在炒作概念。 」中興通訊執行副總裁何士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目前中國大部分消費者對智慧手機的概念都沒有完全接受,談雲手機還為時尚早,當智慧機未來發展到了一定階段之後,雲的概念才會變成現實。

業內資深分析師王斌也認為,雲手機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就目前上市的雲手機而言,基本上只是提供了通訊錄等檔案備份和同步服務,目前很多廠商言必稱雲,也只是在為消費者購買手機找一個時髦的理由。 」

目前國內雲手機理念並未走出智慧手機範疇,相比之下,蘋果的iCloud理念則更進一步,iCloud延續了MobileMe的服務,同時具備了與阿裡雲、華為雲同樣的雲端同步功能,免費向使用者提供5G的存儲空間,但從蘋果購買的音樂 、應用程式和電子書等不佔用存儲空間。

更為創新的,蘋果發佈了每年收費24.99美元的iTunesMatch服務,該服務通過掃描使用者存放音樂的硬碟,讓使用者可以通過任何蘋果設備收聽iCloud伺服器中符合匹配條件的音樂。 應該說國內手機廠商在創新方面還無法與蘋果匹敵。

使用者不買帳

儘管當下雲手機廠商各自口號喊得響亮,但在本報記者走訪中發現,消費者對此並不感冒,有使用者提出疑慮:「雲手機號稱有各種雲端應用,有內置地圖,還可以網上購物,但現在的智慧手機下載應用後不一樣能夠完成這些功能嗎? 再說雖然有上百G的雲存儲空間,但動輒就資料同步,如果用3G上傳,流量費誰能付得起?」

「在實際應用中,需要向雲存儲空間調取應用時,產生的龐大資料流量會讓使用者吃不消,而且隨時獲取資料對無線網路的覆蓋和負載量要求極高。 」業內專家徐帆向本報記者分析道,當前3G網路覆蓋和容量都相對有限,如果大量使用者調用雲資料,網路承載將達到飽和狀態。 無線網路中靜態速度最快的WLAN網路覆蓋還並不完善,移動網路速度達不到要求,即使是速度最快的WCDMA網路, 大部分地區的速率理論值還是7.2Mbps,相當於每秒不到1MB的速度,實際中速度更低,如果訪問上百G的資料,使用者調用資料的及時性得不到保障。

從淘寶商城中雲手機使用者評價不難看出,內置應用過多而且無法進行卸載,成為消費者對阿裡雲手機最大的抱怨。 阿裡雲手機內置了口碑網、手機旺旺和阿裡雲地圖定位等阿裡巴巴旗下的全部應用。 徐帆認為,目前雲手機大多是將雲應用和雲服務提前內置,沒有推出更具自身特色的服務,在手機服務的本質上並沒有變化。

此外,雲端的安全性也一直受到內業人士的質疑。 在今年4月,索尼公司遭受到駭客攻擊,導致7700多萬使用者的姓名、電子郵件及登錄密碼等關鍵資訊被竊取。 有證據顯示,入侵索尼資料庫的駭客正是利用了亞馬遜公司的EC2雲計算服務而發起攻擊。

從目前來看,米聊等應用都具備了自動與通訊錄匹配的功能,而雲手機是否會造成更多的使用者資料洩漏,也成為消費者的憂慮。 而更明顯的問題是,大量資料業務的使用,對手機電池的續航能力要求更高,目前雲手機還沒有為長時間使用資料業務而特別設計。

終端廠商處境尷尬

隨著電信運營商語音業務收入的不斷萎縮,其勢必會加大移動資料網路建設的力度,致力於提供更強的雲端計算能力。 8月31日,中國電信正式發佈天翼雲計算戰略、品牌及解決方案,並計畫于2012年正式推出雲主機、雲存儲定系列天翼雲計算產品。

雲服務的大規模應用遲早會到來,徐帆表示,各電信運營商、終端廠商及互聯網服務商無一不想儘早進入這個舞臺,率先培養使用者的使用習慣,為日後的爆發打下基礎。 而最終掌握話語權的還可能是蘋果、谷歌以及微軟等擁有作業系統的服務提供者,他們把持著雲服務的入口。 由於擁有管道和強大的雲計算能力,電信運營商將是未來雲計算服務能力的主要提供者。

而終端運營商能否通過雲手機客服其在雲端的先天不足?此前三星研發的Web-Centry雲服務專案,有望將于9月推出最終成果,而HTC的Sense服務也正處於在國內試運行階段。

儘管如此,終端廠商的處境將是最為尷尬的,他們多數是與雲服務提供者合作,為其提供貼牌手機,借此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 而當網路環境越來越好,終端硬體的功能會由雲端強大的處理能力所完成,市場對手機終端的硬體性能需求會越來越低。 「所以如何在移動雲計算時代來臨之前,調整好自己的方向,是終端硬體廠商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徐帆說。

王斌則認為,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雲手機時代的到來本質上是一體的,移動互聯網本身就是建立在雲端的,都是通過雲端伺服器提供各種計算和存儲服務,顯然這並不是智慧手機的方向,而是移動互聯網的特徵。 從目前來看,各手機企業只是硬體製造商,不具備互聯網、軟體服務的經驗和能力,這將是終端廠商面對雲端服務的最大難題。

■觀點

雲手機企業前行受阻

由於種種條件限制,雲服務的大規模應用短期內難以實現,雲手機企業遭遇重重困難,互聯網服務提供者和終端製造商將面臨嚴峻挑戰。

首先,互聯網服務商與其花費大力氣在Android上進行深度定制,不如將自己的精力用在把特色服務做到極致,讓自己的服務可以運行在多個作業系統上,甚至做一個橫跨多系統的殼系統。 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擺脫作業系統對自身服務的束縛,讓使用者離不開你的服務而不是下面的作業系統;第二,對於終端製造商,未來的環境可能會發生比較大的變化。 雖然未來手機業不會像PC業一樣,但在雲計算時代,計算能力、存儲能力將不是大家所關心的,反而是外觀設計、觸控式螢幕品質以及價格才是製造商的重點所在, 所以終端製造企業要麼加大這些方面的研發要麼只能投下巨額成本與電信運營商或互聯網巨頭在雲計算提供能力上一較高低。

(責任編輯:蒙遺善)

相關文章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