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下的模式下,這些系統可以説明雲存儲技術為更主流的存儲要求提供服務。 自動分層系統有很多種,其中影響最小也是最安全的使用方式就是將其作為保存動態資料的緩存。 緩存類型的自動分層系統將動態資料從傳統機械存儲中拷貝到基於高速記憶體的緩存 (RAM或者快閃記憶體固態盤)中。 在這種拷貝模式中,自動分層系統被用作一個大型的讀取緩存,幾乎不保留資料的唯一副本。 即使當他們通過緩存入站寫入的寫入加速器,保留唯一資料副本也僅僅需要幾分鐘的時間。
雲存儲系統也分為幾種形式。 比較常見的一種是作為NAS存儲型的「價值層」,具有極高的成本效益和高度可擴充性。 但是這種成本效益和可擴充性通常是以犧牲性能為代價的,使得基於雲的存儲系統無法被更多地用於主流的存儲資源。 很多使用者和供應商希望能夠更廣泛地部署雲存儲,並利用自動分層系統來填補這個空白。
然而,當被用於更主流的用途時,雲存儲系統將帶來一個挑戰,那就是他們通常是軟體解決方案,有時候採用了提供給使用者的通用硬體和磁片磁碟機。 這使得成本降低下來,因為資料集被分佈到多個類型的存儲硬體中。 現在主要的存儲製造商都將精力放在了交付用於他們一級存儲平臺的自動分層系統上,在提升性能的同時控制住成本。 然而一級存儲並不常用於雲存儲部署中,而且主要的存儲製造商也都堅持在他們的低端存儲系統中提供自動分層系統技術,防止這些性能升級的系統影響到他們的一級存儲市場。
平衡性能差距和異構存儲要求有一套來自致力於在外置存放裝置上交付自動分層系統的存儲供應商的自動分層系統解決方案。 然後可以將這種解決方案放置於雲存儲網路的前端,不過這時候你可能要面對使用者或者應用如何訪問資料的一些挑戰。
自動分層系統解決方案部署就緒之後,所有網路傳輸都將通過這個系統。 自動分層系統裝置會對存儲傳輸進行分析,然後根據它的訪問特性,將動態資料塊保存在高速存儲層中--通常是RAM或者SSD,也可能是高速SAS.因為對這些資料的讀取操作來自于高速存儲區,因此可以快速地交付給使用者或者應用。
在基於NAS的雲存儲中,有很多種應用實例是要求有更高的性能。 首先是安裝一個比傳統NAS成本更低、可擴充性更高的NAS雲存儲系統;一個內部私有雲存儲系統。 在這種應用實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比雲存儲系統本身設計交付更高的性能。 向雲存儲前端添加自動分層系統往往可以解決大多數性能問題。
第二個使用實例就是更經典的「雲存儲供應商」模式。 如果一個供應商的某些使用者擁有一些突然變得非常動態的資料,那麼這些資料就可以被遷移到自動分層系統中。 儘管這些資料的大多數請求可能是從一個速度較低的連接訪問這些資料,但是1000個使用者的訪問合起來就可能導致存儲方面的瓶頸。
大多數雲存儲系統是「鬆散集群的」,這意味著單個節點的性能會成為瓶頸,因為資料並沒有像和緊密配對的集群一樣被分佈到節點中。 結果是,如果一個檔被頻繁訪問,那麼每次它只能從一個節點被讀取。 解決方法就是,將這個檔拷貝到集群中的多個節點,然後改變應用以瞭解還有誰需要這個檔。
除此之外,如果對這個檔的訪問頻率降低下來,則需要找到這個檔的冗余副本並進行刪除。 在大多數情況下,最後一個步驟很少發生,這就導致大量的空間浪費。 這樣就要求存儲管理員付出更多額外的管理時間。
另外一個更簡便且更有效的解決方案就是添加自動分層系統。 系統分層系統會將訪問頻繁的檔(或者檔片段)遷移到RAM或者基於固態盤的緩存區中。 然後,當檔被頻繁訪問的時候,系統就會從高速存儲區提供這個檔。 這種方法不需要對環境進行變動(或者變動有限),當檔被頻繁訪問的時候可以被識別出來並遷移到高速存儲中。 然後,隨著訪問頻率降低,檔將被自動遷移到緩存中。 因此,存儲就變成可自主管理和自主調節的存儲。
自動分層系統解決方案通常被用於加速高端NAS.這些系統已經擁有高速磁片子系統和多個高速網路連接。 高端NAS被用於交付機械磁碟機所能提供的最佳性能。 在更換整個存儲陣列之前,自動分層系統往往被作為最後一種解決方法。
另一方面,NAS雲存儲系統並不一定具有和傳統NAS相同的性能水準。 正如前面所說,重點往往是成本削減和可擴充性,以犧牲性能為代價。
隨著雲存儲環境的擴展--或者隨著雲存儲被更多地用於主流應用中,原始存儲性能的欠缺迫使存儲經理考慮選擇更傳統的解決方案。 他們可以考慮的選擇之一就是不限制存儲的自動分層應用。 這兩種技術的結合將提供更高的性能,同時保持了成本和可擴充性方面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