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雲計算進入落地階段開始,呼籲各方推出雲計算標準的呼聲此起彼伏。 這其中無外乎有幾種初衷,標準化可以促使行業更快發展,降低使用者投資風險,更加易於管理和相關的開發等等。 確實,一個行業走向標準化顯然會另整個行業沿著一個固定的軌跡進行定向發展(至少是一定程度上的定向),讓所有使用者和從業者都能對該行業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並對未來有所預期。 可以說,標準化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就像所有的好事一樣,標準化同樣是有前提的。
標準應該由誰來制定?
通常來講,行業標準的制定都是一件需要相當技術水準和前瞻性的工作。 制定者不僅要充分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8860.html">瞭解使用者的需求,並掌握滿足使用者所需的技術和資源。 另外,制定者更要對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有相當準確的預判,這樣才能保證行業標準在未來仍然能夠被從業者所遵守。 當然,制定者仍然需要具備非常強大的實力和深厚的行業背景。
當一個行業需要制定標準來規範競爭和技術走向的時候,從業者往往會為了爭得標準的制定權而打的頭破血流。 最後勝利者贏得「大滿貫」,而失敗者則很有可能黯然離場。 從3G標準的制定,到新一代高清數位光碟標準的制定皆是如此,如果雲計算也出現這樣一場標準制定大戰的話,最終的結局相信也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也許有人會說,行業標準應該由政府來制定。 但在一個行業尚處在成型階段,就制定強制的工業標準出來,這也很難具有說服力。 不妥當的標準,甚至會影響到政府的公信力。 因此,由政府來主導行業標準顯然也是不妥的。
行業標準由誰來制定?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目前雲計算行業標準由任何組織或公司來制定都是有失公允,且很可能造成壟斷的。
那麼真正的雲計算行業標準應該由誰來制定呢? 這個人應該是時間和競爭。
充分的時間能夠允許市場成長和發展,並最終被足夠量的使用者所接受。 在這段時間裡,新的企業很有可能借機成長起來,創造新的財富和價值;老的強勢IT企業也有可能落後于市場的需求並最終被淘汰。
另一方面競爭是決定誰是能夠滿足客戶需求的強者的重要手段。 只有通過大範圍和激烈的競爭,各個企業的實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展現和判斷。 因此,也只有競爭才是決定誰是雲計算領域中真正強者的方法。
我們怎麼辦?
既然目前沒有正確的方式來制定一套可行的雲計算行業標準,那麼作為使用者,我們應該怎麼辦?
投資雲計算或者實施雲轉型的動機無外乎是增強企業競爭力,提升企業效率等等。 那麼只要我們所做的投資能夠帶來這樣的效果,就是值得的。 而至於現在的投資是否能夠保值,這件事不是某一個人或者某幾個人能夠決定和判斷的。
科技的進步通常有兩種方式,革命性的和修補式的。 而革命性的科技通常不太能夠照顧相容性,他經常與過去的體系格格不入或徹底決裂,但換來的也是脫胎換骨半的巨大飛躍。 而修補式的科技進步往往發生在革命性科技進步之後。 企業為了對科技進行完善並延長某一核心技術的生命力通常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其進行修補和改進。 其結果便是有限的性能提升以及不錯的相容性。
而反觀雲計算,我們通常會將其總結為一次IT的革命。 那麼既然是革命,我們就要做好為了雲計算而拋棄舊有架構的準備,並為自己的「革命失敗」做好充分的準備。 這一現狀雖然有些許的殘酷,但卻是理性的。
雲計算基礎架構現狀
要步入雲,首先要有合理的基礎架構作為支撐。 而在雲計算基礎架構中,也大體可分為兩種。
一是革命性的整合體系,其代表便是一些廠商所主推的雲計算一體機,我們很難用之前已有的IT設施和部件來改造或加強這些一體機,但另一方面,這些一體機往往擁有出眾的性能和超凡的管理、使用體驗。
另一種則是通過軟體和少量硬體在我們已有的IT架構中搭建雲的方法。 這種方法能夠充分的利用之前的IT投資,並讓享受到雲計算所帶來的眾多優勢。 但其弊端則是部署和實施相對更困難、週期更長,並且性能和效果也沒有一體機來的明顯。 更重要的是,由於系統的軟硬體分別來自不同廠商,所以雲計算的穩定性和某些功能、性能必將會受到影響。
而在這兩類雲計算基礎架構之中如何取捨? 這不僅是對CIO/CTO技術功底的考驗,更是對其前瞻性和預測統籌能力的考驗。 只有審時度勢,瞭解自身的需求和能力才有可能做出更加合理的選擇。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