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邁進了大資料時代。 互聯網和智慧手機產生的資料「大爆炸」催生了提取和解讀海量資料的新工作崗位——「資料科學家」。 《華爾街日報》日前報導稱,3年前資料科學家這個職業頭銜基本還不存在,如今已成為高科技工作力市場上最熱門的職位之一。
在很多企業,由於有巨量資料需要分析,資料分析員成為一個必須的職位,連一些看上去和資料毫不相關的企業,也需要資料分析員進行資料分析,説明做出更好的決策。 巨大的用人需求之下,資料科學家成了「香餑餑」,一場尋找或培訓「資料科學家」的爭奪戰正在美國掀起。
美國商業分析軟體與服務供應商SAS公司大中華區總裁吳輔世告訴本報記者,大資料需要大分析,大分析需要新技術,但企業還需要新人才。 在大資料時代,資料科學家等分析人才的需求將激增,儘早開始人才儲備將是企業穩步發展的優勢之一。
資料科學家需要獨特的綜合技能,但是,目前這方面的人才如此稀缺,以至於他們被稱作「獨角獸」。 《華爾街日報》說,理想的「資料科學家」不僅要擁有傳統的市場調研技能,還需要有能力從不同來源的上百萬資料碎片中找出規律,再通過這些規律來推斷消費者行為,找准消費行為的觸發點並寫出相關的統計模型。 例如,在某電子商務網站,一名生物統計學博士過去幾年裡通過挖掘醫療記錄來研究乳腺癌的初期徵兆,現在他為網站編寫統計模型,推斷人們在該網站上用什麼詞條來搜索自己在大街上看到的時尚新品。 在一家移動支付初創公司,一位編寫統計模型、研究人們政治信仰如何變化的認知心理學博士,現在專門研究人們的行為模式,從而判斷哪些零售商更有可能遇到顧客要求退貨。
以下數位可以說明資料人才有多稀缺。 招聘者說,一個擁有博士學位的資料科學家的起薪通常是六位數,工作兩年後,就可以輕鬆賺到20萬至30萬美元的年薪。 在美國職業社交網站領英網(LinkedIn),有3.6萬個數據科學家的職位虛位以待。 另一家網站的資料顯示,去年底有6000家公司正在招聘資料方面的人才。
看到市場對資料人才的追求日益激烈,很多大學開始專門開設資料分析類專業。 據悉,過去一年裡,至少有六所美國大學,包括佛吉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等開設或宣佈計畫開設資料科學方面的碩士研究生培養專案。 例如,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就專門開設了商業資料分析的碩士專案。 該專案介紹的第一句話就是:商業資料分析是現在全美增長最迅速的領域。
分析人士稱,大資料革命將深刻影響人們的工作、生活和思維。 「資料,已經滲透到當今每一個行業和業務職能領域,」全球知名諮詢公司麥肯錫指出,大資料是「創新、競爭和生產率的新邊疆」,具有變革性影響,是數位時代的生產要素,是獲取競爭優勢的一個源泉。 毫無疑問,大資料的重要價值正日益凸顯,資料分析將成為21世紀的一個「金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