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中國雲計算大會于2013年6月5-7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拉開帷幕。 本次大會以國際視野,洞悉全球雲計算發展趨勢,並從應用出發,探討雲計算與大資料、雲計算與移動互聯網、雲安全及雲計算行業應用等焦點話題。 大會還特別設立了雲計算服務展示區域,交流國際雲計算最新研究成果,展示國內雲計算試點城市發展成就,分享雲計算發展經驗,促進全球雲計算創新合作。
EMC執行副總裁 Sanjay Mirchandani
EMC執行副總裁Sanjay Mirchandani帶來了名為《打造下一代雲計算和大資料應用的平臺》的主題演講。 他從一個使用者的角度,從一個CIO的角度,為我們作瞭解析:大規模資料,不是對100%的資料都進行分析。 我們要有所選取,要找出正確的資料進行分析,而且我們相信現在全球所產生的資料量非常大,急需進行分析,並且必須進行有效的分析。
他還表示,未來的雲計算平臺將採用高度自動化的大規模運行方式,這樣可以快速開發和集成能夠存儲和分析大量資料及獲取大量事件並即時作出反應的新應用程式。 瞭解雲時代基礎架構將如何發展,以適應物聯網及其無孔不入的遙感勘測和機器生成的資料、大資料和快資料的新資料結構,並瞭解軟體定義的資料中心和軟體定義的存儲將如何為企業 IT 提供更高的效率、控制力、選擇和敏捷性。
以下為演講實錄:
Sanjay Mirchandani:早上好,首先我代表EMC感謝主辦方給我這樣一個機會在此進行發言,今天我們討論的話題是IT時代的變革。 我的發言裡面會有很多的大資料和雲計算,但我的視角是實踐者的視角。 我們公司在全球一共有16500名員工,所以我們知道所有的雲讓他們99.9%的員工覺得非常重要,使得他們每個人都成為了CIO,而且這也改變我們的IT環境,也就是說由於雲所驅動的環境變革已經跟幾年前不一樣了,不管是業務、 經濟還是技術方面,我們都看到了雲產生很大的作用和影響。
我想從一個角度來說一說,就是壓縮。 我們知道現在所有的行業都面臨著很大的壓力,不管是在哪個國家都面臨著壓力,也就是說你面臨的壓力必須得提供更多的價值,必須快速地投放市場,加快研發的速度,縮短產品投放市場的時間。 我們想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要即時地進行變革。 同時我們知道,對於資料來講,我們之前覺得它可以管控,必須結構化,但是現在資料已經成為了我們的生命線,資料可以成就一個公司,也可以毀掉一個公司,如果正確地使用資料,以一種差異化的方式使用資料就可以在市場上勝出。
現在在過去10-15年,IT界已經發生了一些非常具有顛覆性的變革,不管是消費者,還是從業者都能夠感受到這樣的變化。 我認為具有四大變革的技術:
第一是是移動技術,現在大家都用移動手機,而且大家每天都在上網,之後還有雲計算,還有雲資料和社交。 如果沒有一個可信的平臺,所有的大資料和社交服務都不可能實現,因為我們在推廣這四項技術的必須在一個受管控的環境中進行。
我們面臨的業務挑戰:首先在IT方面面臨著成本挑戰,我們需要達到規模效益,並且實現上述兩個目標,同時要減少在業務方面所存在的風險。 對於一個IT公司來講所面臨的危機是什麼呢? 如果我們不適用雲就不能夠實現技術創新,不使用大資料也不可能達到這個目的,不使用大資料就不可能滿足新興的資料需求。
從基本來講雲從根本上改變了IT的交付模式和方式,從生產線的角度,當你建構的雲設施和架構的時候,可以在此基礎上提供不同的服務、不同的產品,也就是說對於你從事業務來講是非常關鍵的,也就是說雲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IT格局。 另外一點,在2000年-2012年進行了一個IDC的調研,調研結果使我們相信互聯網的消費者會再翻很多倍,但是IT的從業人員增長只有1%,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要擴大IT能力,以更少的人手來提供更大的IT交付能力。
現在我們在進行的是伺服器的虛擬化,其實伺服器的虛擬化可以讓全世界的公司更多的使用雲,而且現在這個價值已經達到了一百億美元,通過使用雲我們可以再創造一百億美元的價值。 同時我們知道所謂虛擬化最重要的是標準化和深度虛擬化。 也就是說每個公司要盡可能的進行虛擬化,我們必須要進行完全自動化,自動化是一個支柱,自動化是輻射作為的自動化設施的,而不是某一個點的自動化,也就是說伺服器的虛擬化是推動IT格局的一個重要推手。 所以我們相信虛擬化就意味著更多的自動化。
我們可以看一個例子,到底伺服器和其他元素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樣的,比如在一個資料中心需要進行聯網、需要進行存儲。 但是對於一個公司來講,他們在這方面可能花費600-700億美元的成本,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提高運營效率、減少成本。
伺服器需要高度的智慧化和虛擬化,並且為以此為基礎創造一個高智慧化的中心,你的成本不用增加,人力也不用提高就可以提高價值、創造能力,當你使用虛擬化的時候,就是把伺服器進行虛擬化,把這些結果提取出來就可以實現資訊的智慧化。 資訊的智慧化可以滲透到更多的虛擬層面,並且可以提高計算的能力。
我們相信資訊的智慧化是非常重要的,它跟軟體相關,我們以前管它叫做以軟體主導的資訊終端,未來幾年會改變資料中心的架構、運行和發展趨勢,我們可以想想在這方面如何提高效率,真正減少成本。 你可以在整個公司實現統一的標準化,這需要靠抽象和虛擬化來實現,通過進行架構的虛擬化,並且把它們進行共用,最終聚集起來進行統一的自動化。
但是這個過程的核心其實就是虛擬層,抽象、自動以及共用,這是資料中心最為重要的三個原則。 我們現在需要的專兼是虛擬化,並且實現這個軟體的自動化過程,在資料中心實現,我們相信在資料方面會改變資料中心的運營模式,並且改變企業的使用模式。 這也是我們需要擴展的地方,在擴展的地方也不會提高成本。
軟體是如何找到存儲的點,我們知道存儲其實是跟伺服器相關的,你所做的事情就是把你的資源給抽象出來,做成一個資源池,把這個資源池做成統一的自動化,當然這個自動化是統一一定規則,這個規則是根據你的工作量和負荷來決定的, 並不是所有的資料都具有商業價值,我們所搭建的是一個平臺,這個平臺就能夠去創建相應的工作負荷,在此之上可以搭建一個自動化的規則。 事實上你所需要減少的是資料的傳輸或者是進行當地語系化的處理,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要找到離這個資料最近的地方,或者是存儲最近的地方進行分析和處理,他可以是基於APA,或者是基於資料處理的,人整個工作流都是開放的。
EMC公司自己的IT架構,事實上在幾年以前我們做過一次架構的變革,當時的主要工作是建設一個架構。 這個架構既是虛擬的又是標準化的,所謂的標準化主要是對IT應用程式進行標準化,而且我們知道當時在2008年的時候有15%是虛擬化的,而且當時那個公司的價值是80億,員工是24000人,到2012年的時候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 我們的虛擬化程度已經達到90%,我們的伺服器一共有9000,而且其中有很大的百分比都是非常關鍵的業務流程,所以我們必須使用虛擬化的流程來分配我們的效率。
關於我們提供服務的時間、用時,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服務是測試,還是發佈產品,我們都可以看到交付產品的用時從幾個月、幾天減少到幾分鐘,或者是幾個小時。 所以大家看到這就是自動化的魅力,真的減少了我們交付產品的耗時。 從CIO的角度來看,速度和資料之間靈活度提高,而且在最短的時間我們提供定制化的服務。
IT支援到底有多少百分比花費在創新方面? 又有多少百分比是花費在遺留系統方面? 在2004年的時候有20%的預算都是花在研發上,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花在維護上,但是現在這個資料已經發生了逆轉,也就是40%花費在了維護上,事實上這些資料在我們公司的官網上都已經公佈出來了。 這是我提到的關於效能方面的工作。
我們知道雲計算確實在提高我們的效率,也改變著我們的業務模式,大家都在討論大資料,但是大資料在額我們這裡是什麼意思呢? 改變我們的業務模式,我們在知道在有些業務模式內部客戶告訴我們,需要使用一些資料來做以下的幾件事情,現在所需要做的事情就不要進行過度的工程化,我們知道大資料有自己的價值和含義、速度,而且我們還需要快速的獲取資料, 就意味著我們要進行即時,或者是近似即時的獲取,還有結構化和半結構化的資料,當你跟客戶進行溝通的時候必須要談價值,你必須要告訴他們大資料能夠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價值定位。 資料所能提供的價值是非常驚人的,事實上今天我們所產生的資料是過去一年所產生的資料,可以想一想在2000年一年產生的資料在今天一天就可以產生了,這所謂資料的體量大規模的爆增。
大規模的資料,當然不是對百分之百的資料都進行分析,我們要找出正確的資料進行有所選取的分析。 而且我們相信現在的資料產生的量非常大,所以急需進行分析,必須要進行有效的分析。 由於我們業務以及業務環境所產生的資料,不管是交易資料,還是CRM資料、市場推廣資料和客戶資料,當然還需要向協力廠商購買一些資料,現在這些資料都不能進行分析,構建成低成本的資料。
社交資料和視頻資料等等資料,以及一些遙測的資料,比如說搜尋引擎的一些資料,所有這些資料和資訊都有它們的位置,而且它們有一些很快的速度是需要我們考慮的,之前我談大資料要把資料簡單化一點,通過瞭解他們的價值所在的位置, 考慮大資料到底是多大的一個量。 因此在談到下一級時,我們需要瞭解您的客戶,不管是外部和內部是有什麼樣的價值,更好地洞悉運營,因為運營對我們的效率和資源配置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我們要非常關注的一個話題,同時我們要開發新的增長基礎, 比如說你有了運營機會怎麼樣使用大資料,可以使你的業務增長,如何運用資料進行增長,同時要保持競爭的優勢。
之前談到我們關注是如何使你自己的競爭優勢,這是從內部來說會有一個很好的結果,首先是要把不同的資源整合在一起,對大資料來說就是改變我們的業務,雲就是要我們IT的運營。
最近有一個報告,關於第三平臺,第一平臺有上千的使用者,第二平臺有數以千百萬的使用者和萬計的應用等等他們都有各自的內涵。 第三平臺是一個最小量的,最大的一個平臺有數百計的應用和數十億計的使用者,這是我們所說的第三平臺,我們今天所搭建的基礎設施,我們搭建的運營中心都是要按照第三平臺來發展的,而且我們談到的第三平臺有數十億使用者和數百個應用, 這是最大的平臺。
這張幻燈片所說的內容是第三個平臺有不同的業務模式,不同的業務模式,如果我們來看一下一個發動機遙測的資料,我們把它作為一個大資料的點,這可能會改變我們飛機的一個運營,而且我們可以根據它的成本來進行一個行銷決策。 麥肯錫有這樣一個報告,視頻分銷了1/3的流量,這就是第三個平臺,而且這樣一個模式是我們一個新的模式。
這些應用針對第三平臺會有一些新的創造方式,新的搭建方式和之前的方式不一樣,下一代的分析是基於資料,我們還會有一些現代程式設計的框架,而且也要意識到對現在的一些設備怎麼樣進行維護,對很多資料來說它們有一些新的系統, 但是目前這些系統還是怎麼處理這些運營系統,而且我們在部署的時候是可以以支付得起的方式來進行構架,比如你可能選擇一個,或者是選擇很多的雲計算的構架,有了第三平臺,我們看到有很多新的搭建方式,一些顛覆式的商業模式, 我們可以看到能夠交付一個真實的,而且確實是能夠滿足最大使用者群的一個結構,非常容易部署,而且採用現代的程式設計工具和資料開發,是一些靈活性非常大的資料。
我們EMC公司在中國市場經營了16年,致力於中國市場的發展。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