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0日,在「改變的年代:現實與遠見」中國綠公司年會的「大資料」變革企業經營與管理圓桌論壇上,蔣錫培、劉積仁、王均豪、馮軍、王文京等企業家島鄰,就大資料對企業的經營和管理都會帶來哪些變革, 又會帶來哪些管理模式和商業創新等問題進行了分享。
 
以下為現場發言實錄摘編:
 
王文京(用友軟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大資料對企業的經營和管理都會帶來哪些變革,或者帶來哪些管理模式和商業創新?
 
劉積仁(東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正和島島鄰):大資料和經營之間的關係,肯定是創造價值,創造過程中有個特點,第一是它的準確性,通過這些資料分析能夠準確的識別目標,包括誰是你的客戶,客戶的屬性,是男的還是女的 ,今天買什麼,明天可能買什麼,過去消費習慣等,為你很快、很準確的掌握客戶十分重要。 大資料不是大,是有意義的意思,當你獲得更多有意義的資料、大的資料,這是判斷基礎。 第二個基礎,當這些資料來自于跨越了某一個行業的界限的時候,使得這個資料的價值更加大,一個人天天到酒吧的資訊和到醫院彩超做了肝的掃描的資訊結合在一起,是可以判定出他肝的問題是喝酒造成的還是別的問題造成的。 這個關聯性,現在很多資料都是孤島,當這些資料關聯越來越聯繫起來的時候,這個問題就使得我們的判斷更加準確。
 
還有一個特點,每個人主動的貢獻資料的時代。 這個事很多人不認同,我對資料不是主動的控制,肯定是別人給我收集的,你就不用信用卡,不拿手機,不用導航,不跟人家打電話,不在網上發微博,把所有東西都關了,你就不是貢獻者,只要你開了,一定是貢獻者。 在社會平臺上,個人主動暴露資訊的行為,已經變成了一種交易。 如果行業之間的資料界限被打破,就可以精准到人的性別、年齡、消費行為,過去和未來,通過大資料能算准客戶的消費行為。
 
如果能做一家公司,它對資料敏感了,對它的創造價值的大資料機會掌握了,就應該把大資料當做銷售的手段。 低成本,就是節省錢的手段,是你能夠用最短的時間,快速的收取客戶群體的手段,這些如果能掌握清楚,對企業有極大的好處。
 
忽略了資料,就忽略了成本,忽略了速度,忽略了精准,當然你也就沒戲了。
 
王均豪(均瑤集團總裁):未來,大資料可以讓企業從戰略角度更準確的預見未來,或者從市場行銷階段,更精准的行銷客服,這是大資料對我們整個企業之間息息相關的很重要的資料。 拿到大資料之後,還要分析,我相信未來大資料的分析師這個職業會很火。
 
1990年包飛機的時候,那時什麼資料也沒有,我跟我哥(王均瑤)在房間裡按計算機按了一個通宵,大概算一算溫州有多少人在湖南,也是用的大資料,當然準確率有偏差,但是通過各方面的努力還是做起來。 後來有市場調研公司出來,當然通過電話訪問也好,入門訪問也好,採集了很多行業需要的資料,準確率也沒有那麼精准。
 
現在這些大資料,無形當中自己的行為習慣是真實流露的,今天買什麼東西是真實的,這些資料絕對是準確的,最重要的就是企業如何把它精准使用。 如果真的要準確,應該把行業資料或者把政府的資料納入進來,一起去思考。 我們下面有家公司做個人征信系統,把政府各個部門所有的公民資訊集合起來,然後做一個征信系統,改變中國以後誠信社會的問題,以後不誠信,這個資料馬上就體現出來了。 有些中小企業可能用不上,但是要把公共資料如何趕緊對接進去,這是必須要做的,打個比方,上海已經開始做征信系統,在上海的企業,如何把上海的消費者用征信系統,這是必須對接的。
 
蔣錫培(遠東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不管信不信大資料,它已經到了我們身邊。 作為企業的人來講,必須去面對它,接受它,讓所有的人理解,這是不可改變的趨勢;第二,怎樣用它? 因為做企業,資訊就是財富,現在叫資料就是財富。
 
遠東有志于成為一家全球能效管理專家的企業,也有志于成為全球投資管理專家的企業,這兩個定位毫無疑問,需要有資料的支撐。 我投什麼樣的企業,要瞭解這個行業、這個企業相關的經營成果,未來空間,客戶群體等。 遠東要跟電子商務融合,現在的平臺有大量的交易資料,有材料交易的,有產品交易的,少不了。 還有我感覺現在想到了,但有些還要做到,特別是政府要做到的。 宜興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每年在資料方面的投資有好幾個億,這是政府要投的,不包括企業,怎樣做一個智慧城市? 當瞭解到宜興在這方面已經很超前的時候,他們感覺儘管如此,後面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有一點,衛生部門做衛生部門的事情,公安做公安的事情,教育做教育的事情,所有的資料並沒有做到一卡通,那個時候我想為什麼不能有一個部門來紮口呢? 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壁壘呢?
 
真正要讓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地方能夠打通,要精准用它的時候,還是要做一些研究的,這樣使得我們的成本更省,無論是交流成本、機會成本還是其他方面。 像遠東這樣的企業,毫無疑問,必須面對這樣的時刻,而且要領先,至少在從事的這個行業領先,要用好大資料。 另外,關鍵還是要有這方面的優秀人才,我們原本將近一萬人的公司,通過制度優化、流程優化,再通過資訊化的戰略,省了差不多三分之一,造氧效率還要比原來提高20%,資料提供了太多的支援,我相信如果把它用好的話,我們未來會更加領先 ,而且效益會更好。
 
馮軍(愛國者數碼董事長):做實體經濟的特別關心到底大資料跟我們是什麼關係,其實大家更關心的是究竟跟企業能有什麼直接關聯。
 
一年前我也挺懵的,聯想國際大廈樓上樓下全是大資料,全在這個圈裡混著,我的理解,通俗一點講,就像BAT怎麼做大,三個企業都是針對它的目標客戶群,用大資料去提供服務,做的精緻,做的好。 百度專心服務線民,線民想從資料裡搜誰查誰。 阿裡巴巴説明了網商,而且支付寶做了重大貢獻,原來互相不信任,馬雲為這個事情做了重大貢獻。
 
馬化騰更厲害,滿足了網友,成了溝通平臺,直接搶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的生意,大家不花錢免費打電話,一下又創造了價值,這裡的資料庫量太大了,很多人都招架不住。 馬化騰對於網友之間的溝通降低成本,對於整個中國的溝通效率提高,特別對於企業家上手機做出了重大貢獻,因為在沒有微信之前,企業家其實不上網,我調查的絕大部分企業家電腦擺在那兒是樣子,員工天天在上網,但是企業家平常忙活, 都在開會或者奔波,所以沒有時間上網,但是現在手機有了微信之後,大家天天在微信上泡著,不管坐高鐵還是等飛機,甚至上洗手間。
 
總之,(大資料對於企業)意義重大,因為有了網友的介入之後,溝通架高了。 實話實說,一個是支付寶,一個是微信,這兩個是中國現在率先走向世界的兩個品牌,其它的都在仿國外,而這兩個是咱們領先于世界的。
 
不管是中小企業還是實體經濟,現在應很清晰自己該幹嗎。 先別管別人,這三個老大在打架,他們提供了很多免費的服務,甚至現在是倒貼服務,這個時候從這個地方為自己行業的使用者趕緊想好怎麼利用好這個平臺,把你的客戶服務好就行了,這一點小米雷軍做的非常好,跟周鴻禕打的一塌糊塗,免費軟體, 結果徹底轉行,做手機。
 
老大在打架,他們提供的大資料不但免費,甚至有倒貼行為,這些大資料為你所用,做餐館,服務好周邊的客戶,用互聯網,基本上不用花錢,大家都爭著搶著,只要用好這個東西,不懂不要緊,重用一個30歲以下的年輕人,讓他給你彙報, 讓他盯著,你經驗、資源豐富,兩個組合,你當薩馬蘭奇,鼓勵員工,好好幹,將來沒准當馬雲。 你只要抓住兩個字就行了,誠信,消費者特別簡單,只要把誠信搞定,消費者就會跟你交往,不管是實體經濟,餐館還是美容院,只要把誠信問題解決,利用大資料為你所用就可以了,把事情越簡單越好。
 
閻紫電(聯動天意董事長):我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大資料,其實大資料一點不奇怪,一點不神秘,但是隨時隨地都在現實中,因為網路的發展,包括光纖的發展,變得很快,變得對稱了,立即、即時,所以成為大資料了。
 
我有一個觀點,騰訊,現在的大資料或者現在中國這些巨大的互聯網巨頭取得成功,是因為它抄了近道,大資料不是它的,是誰的呢? 舉個例子,最大的大資料擁有者是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只不過它們不會用。
 
假設原來的設備製造商,比如IBM和華為是種茶葉的,中國移動是開茶館的,把茶葉泡點水,說是龍井、春茶,一杯一百塊,老百姓交一百塊沒什麼,中國移動賺了很多錢,IBM和愛立信也賺了很多錢,這是原來的商業模式,大家很開心, 特別是很多世界五百強的公司。 突然來了一個馬化騰,他把茶葉拿來之後,說我送給你,不要錢,水還用中國移動的水,中國移動很憋屈,原來一百塊錢的水現在只能收二十塊錢,但是說不出來什麼東西,因為水還是用你的。
 
騰訊的微信部門有多少人? 原來我以為它有上千人,我沒去之前,因為都是我們的小兄弟,現在只有幾百人,我不公佈準確人數了。 我很奇怪,有六個億的使用者,用了三年的時間,有幾百人的團隊。 從技術角度來講,如果服務六百萬的使用者,也需要幾千人,最簡單,有計費系統,打電話的錢得計下來,它只有幾百人。
 
第二個問題,微信現在盈利了嗎? 我先不說答案,大家慢慢想。 我覺得微信盈利非常非常容易,大量的使用者,隨便做點什麼都能盈利。 我認為現在的大資料是打劫者,它抄了近道,大資料一直都在,這是我的一個觀點。
 
另外一個觀點,我說兩個不好的問題,大資料再往下發展,要解決兩個最致命的問題:
 
一個是安全性,其實大家不知道,你們的身份,如果想知道,所有人的身份都會知道,你所做的事情都要小心點。 像王總這種名人要小心點,其實它是不安全的,但是我們現在的維權意識和技術手段都不夠,要解決未來大資料,所謂大資料再進一步發展的問題,安全問題要解決,怎麼解決呢? 我覺得不僅僅是技術手段,要立法,比如文章同志在香港喝杯茶,要立法,不能隨便發照片,我覺得要立法。 您的任何一個資訊,如果有人關心,是都可以知道的,所以這件事情要立法。 破壞國家法律了,給FBI送資訊,這個事沒問題。 如果是個人問題,要合法。
 
第二是不平等,為什麼? 第一個,你的資料是你的財富,別人都拿走了,我說一點王堅博士可能不一定喜歡聽,現在的資料不是大資料,現在是孤島資料,都是資訊的孤島,是不公平的,為什麼? 本來我去阿裡買東西,我買一個尿布,得把我的名字、電話全填進去,他知道了,但是我沒有任何收益,特別多的尿布資訊賣了,特別不公平。 第二,對大企業和小企業不公平,大企業有大量的資料,但它是孤島,我希望有的時候沒有辦法拿過來,巨大的流量,巨大的負流量費用拿過來了。
 
再提另外一個建議,有一天要做一個所謂大資料的交易規則,大資料應該可以交易的,可以交換的,有法律前提可以交換,如果這樣能實現的話,大資料的未來是非常非常巨大、了不起的事情。
 
王文京:大資料是一個變革,是一個新浪潮,對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會帶來巨大的改變和影響,會使你的商業模式、管理方式、戰略決策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和創新,請每位嘉賓講一講,給企業家提一些建議,參加完這個會以後,企業回去怎麼推進, 怎麼實施這個企業用大資料進行業務的創新,進行管理的變革?
 
劉積仁:首先,對資料這件事情的認識要有敏感性,或者說學習它。 資料能夠產生價值是少數人的行為,和今天做商業是一樣的,但是我相信所有的人都不會這麼認為。 創業能夠成功,是少數人成功,但是每個人都相信那少數人就是我自己,我認為不要被大資料迷茫了,大部分的資料意義是有限的,要抓住關鍵資料。 第二,資料越關聯越有意義,而關聯資料本身就需要你的能力。 第三,資料分析和計算的背後,是一個複雜的科學問題,大量資料的演算法達到精准,是因為計算,而計算的方法學本身有的時候需要或者比資料獲取的時間要多的多的時間。
 
未來,大資料的方法學和計算工具,就是一個雲服務的東西,並不是每個人都要花時間來研究這些方法,中小企業真沒有這個錢做這件事,包括客戶行為的分析,有專門的產品,專門的工具,資料的獲取,在哪拿到客戶的資料? 我十分清楚信用卡的資料很重要,客戶買我的東西資料很重要,但這些資料並不在你手裡,現在有方法拿到資料嗎? 這是資料應用的第一個問題。 如果今天比較火,我希望大家能夠客觀的看待大資料本身事實上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應用,是在一般應用基礎上的一種昇華,是基於某些大量樣本計算之後才有效的一些方法學,所產生的服務于目標的結果。
 
王均豪:如何融入大資料? 從中小企業來講,一個是行業積累,但是如何利用公共資料這塊要趕緊做,打個比方,智慧城市的資料,征信系統的資料,包括有些公共資料怎樣自己用,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第二個,不管懂不懂,必須要去瞭解,因為它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有兩本書,田溯甯寫的《大資料時代》,一般人都看過的,這是大資料時代大的宏觀分析。 我今天早上在機場看到一本書,大概是說「大資料的應用」,整個一套體系,這本書講的比較清晰,這本書可以給大家比較系統的解決包括架構,包括各方面的應用,有些方法,邏輯思維,理論跟實踐,這本書的名字我想不起來, 大概意思是大資料的應用,大家看一下,對自己未來的發展很有應用。
 
蔣錫培:作為企業的決策人來講,毫無疑問,一定要瞭解它的趨勢,無論是經濟還是社會的,把握好趨勢,發揮你的優勢,可能才能做成一些事情。 因此,作為遠東來講,希望能夠趕上甚至引領我們從事的行業去發展。
 
我們現在做的很多事情都是要由各個方面的資源集成的,包括像阿裡巴巴,包括IBM,能夠提供給我們哪些服務,有些事情不用自己去做,好好的精准分析,精准行銷,精准管理等。 另外,我覺得確實要打破這些資訊孤島,怎樣使得我們花的時間成本更小,投入更小? 有些事情可能是政府層面做的,無論是企業的征信也好,個人的征信也好,現在還是各自為戰,沒有從整個社會的情況來考量,花的確實太多了。 最後,個人的需求,其實這門生意也很多,也可以做研究,無論是健康的還是其它愛好的等等,包括旅遊等,都可以做。
 
總之一句話,做企業,包括經營人生,都離不開把握好方向,離不開建立一個很好的法制環境,確實是沒有秘密可言,倒不是有多少秘密,但是真的有秘密的話,還要有這樣的法規予以保護,否則確實企業沒有智慧財產權,沒有什麼營業秘密了, 最終也沒有人去創新了,最後社會也無法可持續發展了。
 
遠東現在的電纜網,一網兩平臺,是全球的入口網站,也是全球電纜交易平臺,特別是電纜材料交易所,成為全球獨一無二的交易品種的交易平臺而成倍的增長,現代製造業,傳統制造業,就是運用大資料,就是看上了馬雲、 馬化騰這樣的企業快速發展帶給我們很多的啟示。 我相信未來很多企業留的不會太多,儘管現在有無數中小企業,每個行業都有幾千家,甚至幾萬家,一定在未來五年、十年裡,90%的再也沒有了,這是肯定的。
 
王均豪:90年代沒有電腦的時代,我只能用計算機拍拍腦袋,現在肯定不行。 現在小眾的,黑天鵝事件,小眾的會出來,資料跟大資料對接是相同的。
 
王文京:其實人類自從有了商業之後,就有了資料,資料不是今天才有的,三千年前就有會計系統,就有資料了。 但是,今天各位嘉賓基本的觀點,大資料是新時代,一個新的商業時代的開始,這個標誌表明我們之前的商業時代,是一個小資料的商業時代,新的商業時代是大資料的商業時代。 這個轉變可以用王堅博士的觀點來驗證,原來人加小資料就可以做很好的商業決策,但是新的大資料時代是資料加機器,會超過原來的人加機器,這就是改變,這就是新時代的轉折。
 
今天,成功的互聯網公司,電子商務公司,無論是全球的還是中國的,都是利用資料,也就是利用大資料成功進行商業創新的先鋒,他們是走在最前面的,是先成功的一批,但是更大的機會在於其它各行各業的企業, 所有其它各行各業的企業都可以成為資料驅動的企業,都可以利用大資料促進我們自己企業的成功。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