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這個名詞提出已經五年多了。 現在還來提這個問題是否已經過時? 一點都不過時! 從雲計算概念正式被提出到今天,五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雲計算產業,促進雲計算技術市場的發展。 但是,雲計算並未因為其發展而逐漸概念清晰,反而由於各家企業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解釋雲計算而使得這個概念越來越泛化模糊。
缺少準確的通俗化定義
實際上,雲計算一直有著嚴謹明確的定義。 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對雲計算的定義是業界公認的權威版本:雲計算是一種模型,它可以實現隨時隨地,便捷地,隨需應變地從可配置計算資源分享池中獲取所需的資源(例如,網路、伺服器、存儲、應用、及服務), 資源能夠快速供應並釋放,使管理資源的工作量和與服務提供者的交互減小到最低限度。 雲計算的基本特點是:隨需應變的自助服務、無處不在的網路訪問、資源分享池、快速而靈活、計量付費服務。
這個版本傾向于專業,充滿了技術化的詞彙,它很難讓非專業人士(大部分雲計算的最終使用者恰好是這樣的人)理解雲計算的本質特點。 於是,「雲計算是什麼」的通俗化解釋不斷出爐。
「我們討論的雲計算到底為何物? 在某種程度上,我認為理解雲計算的最好方法就是,這是一種工作環境,我們科技行業和所有的IT員工都將為公司服務的一種工作 環境。 我們要用這種方式來最好地服務于當前的PC、電話、電視、互聯網和企業資料庫業務。 這是一個機遇。 」——微軟CEO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
「最早人們只是把錢放在枕頭底下,後來有了錢莊,很安全,不過兌現起來比較麻煩。 因此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現在發展到銀行可以到任何一個網點取錢,甚至通過ATM,或者國外的管道。 在打一個比方:就像用電不需要家家裝備發電機,直接從電力公司購買一樣。 「雲計算」帶來的就是這樣一種變革——由谷歌、IBM這樣的專業網路公司來搭建電腦存儲、運算中心,使用者通過一根網線借助瀏覽器就可以很方便的訪問,把「雲」做為資料存儲以及應用服務的中心。 」——前Google中國區總裁李開複。
還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原有的產品服務前面加了「雲」字,從「雲計算」擴展出了更多名詞——雲郵件、雲手機、雲存儲...... 這些名詞的流行,逐漸將網路應用服務與雲計算等同了起來。 只要是通過網路向使用者提供服務,就是在做雲計算。 於是乎,連一些做Web 2.0應用的廠商也鼓吹著「我們也是做雲計算的」。 雲計算被渲染成了一項活躍在網路雲端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的技術,仿佛什麼都可以雲化,在互聯網上什麼都是雲計算。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