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北京的發展戰略實現了從「數位北京」向「智慧北京」的變化,而在這背後,是理念的悄然轉變和發展步伐的大幅提速——
1999年,北京提出「數位北京」建設目標,至2010年已基本實現。 而從2010年起,作為支撐「智慧北京」發展、為城市資訊化插上翅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中國的雲計算產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在建設「數位北京」時代,中國在資訊產業PC、傳統互聯網的兩次變革中並未掌握核心產業鏈。 而在建設「智慧北京」時代,北京抓住先機,成為全球最早將雲計算產業提升為地區戰略的城市之一。 今年,北京形成了南有亦莊、北有中關村的兩大雲計算基地格局。 市經信委副主任姜貴平解釋,南部的中國雲產業園以硬體製造為主,而中關村雲計算產業基地則要發揮研發優勢,側重于雲計算的應用服務。
從更快到更「聰明」
「六七年前,家裡上網用ADSL,當時頻寬512K,已經是最快的啦! 看新聞、玩玩小遊戲還可以,像今天這樣邊下載電影邊玩網游,那可是沒想過的。 」家住天通苑社區的李興華回憶,那時候愛玩網路遊戲的他經常往網吧跑。
截至2010年,北京市已經實現了2兆寬頻全市覆蓋,20兆寬頻接入使用者數達到了335萬戶,覆蓋率達到50%;光纖到戶數200萬戶,覆蓋率達到28%;3G網路全面覆蓋城鄉,無線城市建設初現規模。 到今年年底,全市範圍內將實現20兆寬頻全覆蓋,新增光纖到戶覆蓋家庭超過100萬戶。
「寬頻提速是‘智慧北京’發展的前提。 因為無論多高科技的雲後臺、應用、物聯網,都要有資料高速地‘跑起來’才能派上用場。 」中金資料系統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黎江說。
與此同時,一些從前想也不敢想的資訊服務正在一個個實現:手機上網流量異常,客服用幾秒鐘就能從龐大的資料庫中辨別出異常流量。 而在幾年前,這樣的查詢需要花費數小時甚至幾天;入住酒店,客房一角的「智慧自助終端」不僅能方便地調節燈光、窗簾、室溫和電視,還能量身訂制旅遊服務;當患者坐上急救車,急救平臺迅速將採集到的病人生命體征資料、發病原因、病情描述 、急救車位置等資訊回饋給相關醫院,讓醫生提前介入急救......
市經信委電子與政務處副處長劉旭說,這些越來越「聰明」的資訊服務,得益于「數位北京」對寬頻網路的建設,更源于近幾年來從「數位北京」向「智慧北京」的轉化提升。
「‘智慧北京’,說通俗點就是給老百姓帶來便捷。 相比數位時代注重網路基礎建設,‘智慧北京’解決的是人的問題,注重資訊技術的智慧融合。 」
給城市插上「雲」翅膀
「雲」,這個聽起來有些奇妙甚至神秘的名字,是如今互聯網界最炙手可熱的概念之一。
「雲計算概念剛起來的時候,有不少人懷疑中國什麼時候能有雲計算的公司出現。 」2007年,姚宏宇從美國雅虎總部歸國創業,入駐亦莊雲基地時,不少業界人士仍將信將疑:「中國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事,你們能行嗎? 」
5年後,姚宏宇任CEO的友友系統已經成功為包括中國移動、國家電網在內的多家企業提供雲計算解決方案和技術服務,不少傳統企業一聽說他是搞雲計算的,也常常多問幾句。 「與美國主要靠谷歌、亞馬遜等市場巨頭推動不同,中國的雲計算熱潮,政府功不可沒。 」姚宏宇說。
2010年,市經信委發佈《北京「祥雲工程」行動計畫》,首次確立雲計算作為北京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突破口。 位於亦莊的北京雲基地和兩公里開外的中金資料公共雲後臺落成,完整雲產業鏈所需的戰略佈局啟幕。
在黎江、姚宏宇等雲計算從業人士看來,正是在「智慧北京」和「祥雲工程」戰略的推動下,雲計算才能迅速在北京落地。 反過來說,雲計算也正在給這座城市插上「智慧」的翅膀。
2009年,黎江回國,成為最早進入中國雲計算領域的創業者之一。 而今,他所在的中金資料系統有限公司,承載了我國第一個建成投入使用的公共雲後臺,可支撐上萬台伺服器運行,實現龐大資料庫「秒級」查詢服務。
彎道超車的「北京速度」
每週三早上,中國首家「雲伺服器」供應商天地超雲公司(以下簡稱「超雲」)副總裁董昕都會坐在雲基地7層的會議室裡開例會。 只不過,會議物件不是內部員工,而是雲基地中兄弟企業的負責人。 「在‘雲端時代’,與這些兄弟企業有效溝通,我們能最早知道在‘雲’的另一端,客戶想要什麼。 」
2011年,25款本市自主研發生產的定制雲伺服器在亦莊雲基地下線。 從產品構想到第一台伺服器下線,再到批量發佈系列新品,超雲的速度相當驚人——第一台超雲伺服器從構想到試產,僅用了8個月的時間,而從第一台伺服器下線到批量發佈系列新品,只花了3個月。
由於專注于高密度雲伺服器的研發、生產,與惠普、IBM等雲伺服器廠商相比,超雲對最新晶片技術、市場動向的反應比國際IT巨頭還要快,「同等性能、規格的伺服器,我們能比惠普提前3個月生產出來。 」
董昕將其歸功於基地內兄弟企業的「借力打力」、緊密配合。
定制雲伺服器時,需要針對客戶需求,對運行不同應用軟體的伺服器進行性能調優。 而在雲基地裡,超雲與應用軟體企業之間的對接十分便捷。 「辦公室就在同一棟樓,即使沒有每週例會,平常也低頭不見抬頭見,默契和信任感無形中就培養起來了。 」董昕說。
雲計算大資料等新興技術要落地實踐,單靠某一個專項科技很難滿足客戶需求,需要形成產業化聚集,才能形成端到端的創新服務能力。 如今,市經信委、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與寬頻資本聯合創建的北京雲基地已有20多家企業入駐,涉及雲服務集成商、雲作業系統、中介軟體、雲伺服器、終端應用等企業,雲產業鏈日漸形成並完善。
「傳統互聯網時代,最關鍵的創新早已被美國人牢牢掌握,而雲計算不同,這是一個全新的產業,我們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是實現彎道超車的好機會。 」姚宏宇說,在友友提供服務的多數專案中,不乏甲骨文、IBM等國際巨頭參與競標,而他們多次以技術和服務「PK」成功。 不久前,友友又成功拿到了在中國移動某雲計算專案的解決方案供應商身份。
(責任編輯:杜慶先)